獨立音樂三十年地下社會實紀
陳佳汝
陳佳汝《獨立音樂三十年地下社會實紀》作品簡介
整本書分為四個篇章,第一章,從水晶唱片帶起的獨立音樂風潮,抓狂歌的誕生和台語歌謠運動的興起,伴隨著解嚴後的社會變化,從朱約信和陳明章的崛起,可以看到整個台語歌謠運動是如何呼應著當時社會的需求而產生。90年代重要的兩個音樂事件,一是台北新音樂節,代表解嚴後的自己做本土音樂的意識抬頭,二是板橋後工業藝術節,是噪音音樂開端的一次重要集合,同時也是後解嚴時期反文化現象的高點,文化在此作為反叛的語彙而言,代表了從族群意識出走的另一種解放,在新台語歌謠運動已臻成熟之際,另一種對主流文化的反叛於是表現在噪音聲響的發端上。
在水晶唱片的經營不善下,1998年角頭音樂的誕生,繼續了水晶所經營的地下音樂發展,此時,伍佰的全台語專輯「樹枝孤鳥」發行,造成很大的迴響,伍佰帶著獨立音樂的個性與特質,成功進入主流市場,是地下音樂和主流音樂最靠近的開始,自此,地下與主流的界線開始模糊,同時意味著,地下音樂有更多的發聲空間。在第二篇中,以2000年前後,地下音樂進入主流市場的脈絡之下,陳述了地下反攻主流的現象外,同時也是時代價值觀不斷地翻轉,這些致力於地下音樂的工作者,藉由創作把世俗外的價值觀帶入,豐富音樂的多面向外,也開拓了人們的視角。以勞工為發聲基礎的黑手那卡西樂團,和站在農民土地上的創作歌手林生祥,都是以地下音樂的實力,來影響主流價值的例子。藉由他們的創作,也可以看到整個時代發展的變動與傷口,從80年到90年一路走來的勞工運動史,農業的結構問題,以及延續至今的石化工業汙染問題。在此,地下反攻主流,並非意味著所介紹的音樂都是主流中的主流,而是意指從前不被看到的音樂,今日被社會所見,甚至起到影響的作用,在主流音樂頭角崢嶸的競爭下,脫穎而出,是為反攻主流之意。林生祥從不被重視的運動歌曲,唱到數度進入金曲殿堂,以音樂訴求的議題,轉而成為一場成功的社會運動。在此,林生祥的反攻主流,不僅僅是在流行音樂裡,以藝術的內涵贏得高度,也在堅固的體制下,迫使官方政治語言讓步。因此他的地下音樂反攻,在社會上是有著兩個層面的,一是主流音樂,二是金錢掛帥,發展經濟犧牲農業的主流思維。
第三篇章是紀錄客家族群與原住民族群的母語歌謠運動。從2000年開始,第二波的母語歌謠運動已經開花結果,一是原民的古謠復興運動,二是客家的母語歌謠運動,這兩者某種程度都受到新台語歌謠運動的影響,而開始興起,何不用自己的母語來作歌的想法。以客家歌王黃連煜對山歌的研究,帶出山歌的精神與意義,以及家鄉經歷石化工業的轉變。原民音樂以達卡鬧的創作背景,可以一窺70、80年代戒嚴下的社會背景,以及和胡德夫起頭原民運動的開端,到90年代原住民的好朋友,鄭捷任,開始融入古謠,以原民自身的文化製作出不同於以往,觀光地區販售的原民音樂,原民朋友也開始找尋自己的母語,以自己的文化為根所創作的獨立音樂,真正唱出自己的靈魂,鄭捷任一手打造出製作的紀曉君和陳建年的《海洋》專輯,在2000年得到金曲獎後,也順利進入主流市場,至此後,好歌喉的原民朋友從唱著華人歌曲的湯蘭花、張惠妹時代,進入了原民文化為主體的音樂戰國時代,年輕一代的創作好手,百花爭鳴,從MATZKA的雷鬼,到舒米恩、阿爆的電音,甚至是融合古謠「馬格拉海改應」的前衛音樂,「漂流出口」的硬地搖滾,在在說明了21世紀,原民音樂的發展,在站穩自己的文化根基上,也越加實驗多元,和世界潮流並進。
第四篇章以21世紀後的創作為主,紀錄2010之後的龐克新世代,以其帶出新世代對當今生活的困惑與不滿,他們的頹廢與躁動,是當今許多青年的心聲。而另一股純音樂的實驗和探索,其中王榆鈞代表自雷光夏以來的一種音樂探索,在21世紀後,持續在發展,並且和舞蹈文學相結合。在聲響音樂的實驗和電音這一塊,從1996後工業藝術季之後持續不斷發酵,一群喜好聲音實驗的創作者從共業噪音到聲響音樂實驗,不斷有後進加入,融合曲風是21世紀後的一大趨勢發展,這個篇章專訪三牲獻祭的柯志豪資深編曲家談傳統音樂如何與現代音樂融合,大談傳統音樂其實既大膽且Hardcore,在多種族多文化共榮的時代下融合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主流趨勢。
無妄合作社以龐克為根基走向硬蕊搖滾,是繼1995年濁水溪公社和後工業藝術季的噪音開端後,新世代的頹廢噪音青年,如今衝撞的不是體制,而是生活與思考,新世代的馬克思青年仍然持續向世界發聲。而漂流出口的硬蕊搖滾,結合傳統古謠的新唱法,充滿環境因素的融合,開拓了一種全新的可能性,充滿森林泥土氣味的硬蕊龐克,是原民以古謠基礎發展出的強大音樂語彙,豐沛而創新的能量勢必在未來走向國際舞台,也將標示出台灣東海岸未來會是引領台灣音樂有向世界發展的重要場域。
最後的這章節,以後龐克世代反映新世紀的許多舊問題,似乎並不見改善,但是跨界的音樂實驗,卻也勾勒出未來新世界的諸多可能性,越見越美麗的想望,似乎也是人類的共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