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萊之歌
紅瓦民族舞蹈團
臺灣民謠大約在16世紀初隨著閩南移民傳入臺灣,大致可以分為童謠、情歌、勞動歌、生活歌、故事傳說歌、習俗歌、勸善歌以及乞食歌等。
民謠的形成往往又和當地的地理環境、自然景觀、人文風俗及語言相關,而使得各地方的民謠各具當地特色與曲風。在臺灣的民謠也因它存在的地域和文化、種族而有些分別。而臺灣的民謠又分為哪些呢?自古到今,從大陸或從南洋來的族群有許多,而較晚期的多是大陸來的漢民族,也因為漢民族人口多,所以臺灣又以漢民族的音樂為主。到了近代,臺灣又受到外來文化的侵略,影響最多的當然是日本,而日據時代的皇民化運動,帶給臺灣文化上許多的衝擊,當然包含了音樂,而客家音樂在當時更受到禁唱,直到國民黨奪回臺灣,這樣的情形才稍有改善,雖後來政府又有許多種種政策,但現今的臺灣總算是開放自由。藉由開放的時代回首從前保守傳統的過去,用年輕的歲月,適度換回當年的風味。
《蓬萊之歌》是由劉明仁、蔡博丞、張堅志、陳美如四位老師來編作,音樂作曲編曲是由擅長作民族音樂的朱雲嵩老師量身來打造,紅瓦這16年中不斷的將臺灣寶島原有的文化注入新元素,與各藝術類作結合,願臺灣寶島豐富、特別的文化,再現出新的生命力。也希望政府能好好的重視臺灣本土特有的中華文化,讓我們能有更多的機會推廣展現民族舞蹈藝術於社會大眾。
1.提倡與推廣中華民族舞蹈藝術,將融合臺灣族群文化之元素,運用於民族舞蹈創作中,讓社會大眾能有更多管道進一步認識臺灣歌謠及各族群文化。
2.編作與結合更豐富多元臺灣本土風俗民情的特點,不同族群就會有不同的歌謠,將其編創成具有和現今時代連接之臺灣民族舞蹈藝術。
3.臺灣族群文化大眾平日就可常接觸,但並不會特別留意與發現其特點,本團希望藉由臺灣族群文化的特色,運用歌謠背後之歷史意義,傳達當時的社會想法,進而增進社會大眾對臺灣各族群之歌謠族群文化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