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

鄭先喻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鄭先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鄭先喻「2023 林茲電子藝術節」計畫簡介

林茲電子藝術節(Ars Electronica)是一個國際性的藝術活動,被譽為全球電子藝術的標竿之一。每年,藝術節都舉辦一場公開徵件競賽,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藝術家和創作者參與。這個競賽的三個主要獎項是金尼卡獎(Golden Nica)、優異獎(Distinction)和榮譽獎(Honourary Mentions)。這些獎項表彰了在新媒體藝術領域取得傑出成就的個人和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林茲電子藝術節還宣布成立了ISDA學院以及Founding Lab,這兩個新興實體將為藝術節注入新的視野,同時也促進了不同世代之間的交流和合作。

此外,藝術節還得到了歐洲聯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的支持,特別是S+T+ARTS計畫。S+T+ARTS計畫的目標是發現並提供支持社會創新的藝術家和作品。其中,作品《這可能是你》(It Could Be You)也受邀,成為S+T+ARTS計畫的榮譽提名作品之一。這個作品將在藝術節中重新製作並展出,同時還參與Mecathon工作坊以及藝術節提出的「Next Renaissance」研討內容。

這次工作坊也討論了歐盟委員會關心的三個重要議題:經濟、氣候變遷以及友善生命。在工作坊中,提出了以永久保固作為基礎的螺旋經濟的永續經濟模型,並在研討會上討論和發表。

最後,作品也在藝術節中被收錄至Highlight,並在多個當地媒體以及義大利和斯洛維尼亞的媒體中得到了報導與雜誌收錄。

這些元素一起形成了林茲電子藝術節的獨特性,使其成為一個世界級的藝術活動,同時推動著電子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活動紀錄
作品明細表
文宣品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中文姓名

鄭先喻

英文姓名

HsienYu Cheng

作品紀錄
  • 2023/10

    There is Another Capital Beneath the Waves

  • 2022/03

    It Could Be You

  • 2022/03

    Annoyanony

  • 2022/02

    don't know... what do you think?

  • 2022/02

    Happens To Be Performing

  • 2021/11

    Photo of ID

  • 2021/10

    Revenge Scenes

  • 2021/01

    Game of Life

  • 2020/07

    Discharge what you charged: room edition

  • 2020/06

    Invariable Variation

得獎紀錄
  • 2020/05

    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視覺藝術獎:張碩尹、鄭先喻、廖銘和《台北機電人2.0:訊息瘟疫》

  • 2019/03

    銅鐘藝術獎

  • 2017/02

    高雄美術獎 新媒體優選

  • 2014/11

    台北數位藝術節 首獎

  • 2011/05

    Young Talent Award

展演或發表紀錄
  • 2023/03
    ~
    2023/06

    《Eyes, Ears, Nose, Tongues...those parts》個展,政大藝文中心,臺北市,臺灣

  • 2022/10
    ~
    2023/01

    “NEXT 台新藝術獎20週年展”, 北師美術館, 臺北, 臺灣

  • 2022/09
    ~
    2022/10

    “超限社會”, 空總臺灣當代藝術實驗場, 臺北, 臺灣

  • 2022/08
    ~
    2022/10

    “轉接器”, 台北當代美術館, 臺北, 臺灣

  • 2022/07

    “極微輸入:演算音像集”, 空總臺灣當代藝術實驗場, 臺北, 臺灣

  • 2022/04
    ~
    2022/06

    “動勢身形”, 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臺灣

  • 2022/03
    ~
    2022/06

    “Digital Resonance”, AMT Center, Gwangiu, Korea

  • 2022/02
    ~
    2022/06

    “蓋婭:基因、演算、智能設計與自動機 幻我;它境”, 臺北當代藝術館, 臺北, 臺灣

  • 2022/01
    ~
    2022/06

    “多重副本-可讀取的複數存在景觀”, 臺南美術館, 臺南, 臺灣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