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目廣告-高牆型錄
蔡奕勳
執行計畫前,詢問各地的朋友們:「是否看過油漆廣告牆?」而朋友們的回應常常是不確定的答案,或直接說沒有見過。起初擔心在人生地不熟之地,不知需進駐多長的時間才可以順利完成拍攝?這些昔日廣告往往會出現在建築物的高處,照道理是不難察覺的,但在今日算是不合時宜的殘留物,容易被匆匆的路人們忽略而過。
過去的油漆廣告在選擇醒目的地段宣傳時,會有比較多的限制及考量。除了彩繪時間長、施工難度高以外,在無鷹架撐高的條件下,必須選擇此宣傳區域裡的高處之建築做為據點。另外也發現以前矮房子居多較無遮擋視野廣,廣告牆除了選擇交通轉角處的三角窗房屋側牆外,其實路上只要是三樓以上的透天厝都有可能被挑選為廣告使用的牆面。它們不難發現,其實就在城市的周遭,只不過是從短暫性的廣告訊息,隨時間搖身一變成為都市洪流中的遺跡;矗立於城市天際的油漆廣告,被時代淘汰後以一種廢墟面體存在,像似存在於不同時空而不被現代人所看見,那些尚未被遮蓋或銷毀的廣告牆,高聳的曝露於街道中,便持續的與當今的景觀疏離並存著。
此高牆廣告在法規上無明定限制及施工安全,所以可以在任何交通地點、視線高度、大面積側牆等等發現它們的蹤跡。以下法規載名:「爰旨揭建築物壁面油漆彩繪廣告,非屬『招牌廣告及樹立廣告管理辦法』,第2條定義之『招牌廣告』或『樹立廣告』行為,自非上揭辦法所規範管理範疇。」依照詞面來解釋的話,招牌廣告:依靠底材背板承載廣告本身;樹立廣告一詞:使用支架撐高方式彰顯廣告的能見度。高牆廣告皆不符合以上條件,過去廣告為了受到最好的效益:能見度及承載性,在沒有更方便的材質出現前,房屋側面高牆即成為最符合宣傳的地點。
昔日高牆廣告隨著大樓牆面寄生,房屋建設又隨交通機能居住。在這商機的裙帶關係裡,都會街景屬高度變化的環境,如隨著:交通車潮、商家人潮、廣告型態等,便返回來影響高牆廣告的轉勢。街景隨著時間的改變,油漆廣告牆被現代的帆布廣告懸掛而遮蔽,或因拉皮而換上新的外貌,甚至房地產的興盛而大樓林立,高牆廣告被夾於屋與屋之間的狹縫之中。這快速汰換的景觀,在執行過程中增加許多拍攝困難,卻為創作過程提供更有趣的觀察,從中感受一座城市片段的時空層疊後的跡軌。
高牆廣告反映著舊式城鎮的區域性,反省著今昔商圈的差異性;高牆廣告散落於新舊商機的交際,以及醒目視野的邊際,這景點式的高牆猶如正為城市的文明史紀錄並廣為代言:「醒目即省目,廣告即文化」
作品簡介
「省目廣告」一詞是從現代帆布上的「醒目廣告」字樣延伸而來。因覆蓋性較強的油漆廣告保留至今,經由時間的歷練之後,廣告本身存證當時的所在地點、訊息內容以及版面元素等等記憶,與帆布廣告形成一種短暫與恆長的商業廣告的拉扯關係。此種高聳的大型廣告必然牽連資本化及商機性的考量,因此使用村上春樹曾經演講所提到的「高牆」來象徵某種強權、高資本的形象作為此次的作品名稱,故「高牆型錄」作品是以大量累積的紀錄方式拍攝台灣大都會區(直轄市),捕捉城市中屬於高度的繁華一景。
在台灣歧異又疊合的街道與建物之間,加上各處的遮蔽物繁多而繁雜,人與城市必須磨合的情況下,使得在拍攝角度與技巧被空間局限,只能老實的反應當時的現地狀況而生的拍攝方法,這暫且稱為一種「低度攝影」的方式。此攝影作品,雖然找尋及拍攝皆不易進行,但仍然會盡可能在廣告牆附近找尋符合當地的拍攝角度,好讓廣告盡量呈現全正面樣貌,以及讓廣告全部入鏡,並且適當地透露油漆廣告的載體(房屋)和環境(街景)。
在挑選拍攝的作品時,會挑選與當地產業廣告有關的為優先,而大型企業廣告為輔。另外昔日廣告在戶外受風吹日曬後可能斑剝而模糊不清,所以在選擇拍攝的廣告內容上,要有基本的局部保留才會選定為拍攝對象:1.產業名。2.地址或電話。3.色彩分佈。如此以來,將拍攝狀態讓渡給廣告本身,廣告本身決定拍攝者的選擇,讓創作成為一種被攝者,猶如我們相對於廣告宣傳關係一般,被動地觀看廣告,這種強大的被動程度,完全取決於廣告的面積、廣告的強度、廣告的地段,這些強度皆直指於資本社會的使用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