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竹圍工作室展演場所補助申請|竹圍創藝國際有限公司|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竹圍工作室於2009年接受文建會「扶植藝術村硬體設備」經費補助後,除了規劃「花開‧落果」與「雕塑工坊」兩個空間以符合創作大型公共藝術作品需求並提供兼具靜態、動態功能的開放式空間之外,亦修築「十二柱」、「土基舍」、「買杯」等園區內部主要展演與休閒空間,使工作室不僅增加空間使用上的彈性,也提升空間多元使用的機會。

關於本次補助計畫,竹圍工作室在預算分配與使用上主要分為以下幾個面向:

一、針對國內外新秀藝術家 、策展人、團體,提供免費駐村場地

竹圍工作室以推動實驗性、跨領域創作與展演相關計畫為主,依照過去相關行政經驗,前來申請空間執行創作計畫的藝術工作者,有很大的比例在資金預算上並不充裕,加上發展初期本身知名度不高,對外募款亦相對不易。因此,工作室希望藉由過去累積的成果,尋求國藝會以及其他私人贊助,持續提供優惠租金與資訊流通服務,協助創作者建立觀眾基礎。

在執行上,工作室繼2009年舉辦第一屆新秀申請計畫,獲得國內外藝文工作者廣大的迴響後,竹圍工作室於2010年再次舉辦第二屆新秀申請計畫:整年度開放6個檔期給國內外新秀創作者申請,入選者除了可以獲得為期一個月的免費場地使用權利,工作室亦會在行政、宣傳與設備提供上給予協助。2010年入選新秀依照進駐先後順序,包含 :

1. 舞蹈生態系(台灣)— 「蔓流」

2. Ex-亞洲劇場(台灣)—「假戲真做」

3. Susan Crowell(美國)—「痛的顏色」

4. Gustavo & Antonio(巴西、葡萄牙)—「漂流」

5. 陳有德、徐揚(台灣)—「夢想中的詩歌節#2 你的詩歌節」

6. 吳耿禎(台灣)—「首展三部曲」

二、針對在地藝文工作者、國藝會獎助之藝術家或團體、學生等對象,提供場地租借優惠價格

竹圍工作室為提升在地藝術與文化交流、鼓勵具有創意藝術工作者執行其計畫,針對在地藝文工作者、國藝會獎助藝術家或團體、學生等不同對象,分別給與六折、七折、八折等場地租借優惠價格。此外,亦藉由「回饋計畫」制度,對於提出「社區交流」、「創意互動」、「環境生態」、「跨界合作」等回饋計畫,工作室將視情況提供六折至八折場租優惠。例如:青少年表演藝術聯盟——「花樣年華」、樹林秀蘋畢業個展——「手的遐想」、黃斯婷碩士論文畢業個展覽——「漫光」 、臺灣藝術大學雕塑系畢業聯展——「大象來了」等。

三、與地方非營利組織合作,提供免費空間:舉辦環境藝術相關工作坊、座談會、國際論壇,強化空間、環境與藝術的互動關係

2010年度竹圍工作室辦理的工作坊、座談會與論壇包括:

1. 竹圍創意聚落工作坊—樹梅坑溪的秘密 (05/14、15)

流經竹圍密集市街中心區的樹梅坑溪,讓許多老竹圍人都有美好的親水經驗與回憶,如今的樹梅坑溪卻在污染之下黯淡無光;由於不當開發與交通建設而受傷的溪流,無路而出形成氾濫問題;溪畔甚至不見一株原生種樹梅樹。

因此,為凝聚社區居民環保意識與探討問題源頭與解決方案,竹圍工作室協同淡江大學建築系、台北藝術大學藝管所、桂竹文史工作室,聯合舉辦為期兩天的工作坊,與社區居民一同重新省視竹圍地區的發展歷程、建構竹圍的生活地圖,使竹圍不只是一塊被都市計畫所框限的「基地」。同時也希望讓山水連成一氣,擴大在地的視野。藉由「都市村落」概念,開啟竹圍人的地域認同。

2. 樹梅坑溪探查暨環境營造座談會(11/06)

樹梅坑溪得名於竹圍的「樹梅坑」,據說過去種植許多樹梅,然現在已難找到樹梅的蹤跡。河川的整治、加蓋,以及週邊畜牧業、家庭污水的污染,使得樹梅坑溪失去原來美麗的面貌。因而為整合政府部門與民間團體的問題解決方案,竹圍工作室協同新北市府水利局、經典工程公司、全國促進會、淡江大學建築系等相關單位,辦理「樹梅坑溪探查暨環境營造座談會」,會中聚焦以下討論議題:

  • 樹梅坑溪河川環境改善策略:包括污染的處理、河川本身的整理……等。
  • 周邊土地使用與產業策略:結合水環境營造,周邊土地使用或產業建議。
  • 河川教育與社區培力:增加對於河川的認同、對於環境的認識,並進一步恢復人與河的共生關係。

3. 與河共舞 – 國際案例分享論壇(11/13)

竹圍工作室在過去這幾年推動環境藝術,發現許多藝術家介入河流整治的國際案例,驚喜於藝術家可以跨越既有的領域藩籬,跨界與科技、與環保、與教育進行合作,以創意為基礎,影響既有架構朝更永續的方向推動。因此,竹圍工作室特別辦理「與河共舞:藝術作為環境永續發展的策略」國際座談會,引介日本、香港、美國的案例,藉此促進彼此交流,增加對於生活環境空間的更大想像。

四、提升多元文化交流

2010年所進行的各項駐村計畫中,在外籍藝術家/工作者/團體方面,竹圍工作室邀請了來自美國、巴西、葡萄牙、香港、日本、印尼、印度、墨西哥等不同國籍,共計12位的外籍藝術家/藝術工作者進行駐村創作、研究、參與工作坊以及案例分享等活動。各項計畫依照性質分述如下:

1. 為一般民眾、志工與非藝術相關領域工作者,提供多元的藝術與創意體驗

在各項創作計畫的執行過程中,藝術家除了面對在地社群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與互動。譬如因「與河共舞座談會」而邀請的三位外籍藝術家帶來在本身原生文化環境滋養下所產生的藝術創作之外,亦與許多在地的民眾、志工或非藝術相關領域工作者進行交流,提出未來的合作計畫。

2. 藉由跨領域藝術合作計畫,提升文化交流

例如,日本籍策展人雨森信女士在竹圍工作室駐村期間,研究興趣在於了解藝術與社會環境跨領域的關連性以及藝術在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在竹圍工作室執行其駐村計畫的過程中,主要將她的觀察與研究焦點放在台北各個藝術組織或替代空間,如何透過各項藝術計畫與在地社區的民眾或活動連結,並藉此研究中日公共藝術計畫的文化特色與執行差異,希望日後有機會作更深入探討與更進一步的互動與合作。此外,印度籍表演藝術工作者拉曼琦女士駐村期間,除了觀察台北劇場與文化生態以及竹圍工作室所身處的人文社會環境,並尋求與分享未來台印雙方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想法與計畫,以研擬一個結合文學、劇本、音樂與豐富肢體語言等多樣元素與跨領域的表演藝術形式。

3. 提供不同國籍實習生、助理互換見習機會

香港藝術學校藉由實習生互換交流機制,推薦實習生賴俊靈來台參與竹圍工作室藝術相關執行計畫。在其駐村期間,除了協助透過影像方式記錄竹圍工作室十五週年參展藝術家的創作佈展過程,亦參與在地的藝術踩街嘉年華活動,深刻體會台灣的大型表演藝術的特色與呈現方式。此外,為彌補工作室人力不足並提升異業間的交流,竹圍工作室亦邀請來自香港藝術愛好者湯曉熹小姐,協助美國籍陶藝家Susan Crowell執行其創作計畫——「痛的顏色」。

顯示完整資訊
場所照片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