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吟」─男歌x女歌

TAI身體劇場

  • 「身吟」─男歌x女歌|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身吟」─男歌x女歌|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身吟」─男歌x女歌|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身吟」─男歌x女歌|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身吟」─男歌x女歌|TAI身體劇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相傳,太魯閣族以白石山腰上的大石柱為發祥地,後遷移到南投縣仁愛鄉靜觀一帶,族人稱Truku Truwan。大約四百年前,又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開始陸續翻越中央山脈遷移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陶賽溪等地區建立部落。在面對險峻的峽谷,太魯閣族發展了獨特的人與自然的生存關係。環境塑造族人堅毅的性格,如同大理石般,亦如白石山的大石柱。世代傳承的gaya,維繫天、人、地的平衡關係,「人」做為一個中介質,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努力做一個「真正的人」,以到達靈魂的最終處彩虹橋。這是一個由下而上的生命觀,我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儘管gaya是人制定的,但在建構裡,還有一個大的結構存在,影響著人的決定,就是這片山林、這個大自然。由上而下的生存關係,文化是大結構裡的小結構,小結構裡基本單位是人,是身體。身體與自然在親密連帶關係下,維持彼此生產的平衡。

而在外來文化與政權輪替過程裡,打破這份關係。文化的基石,一片一片敲擊剝落,切割與自然的關係,身體開始改變了。人開始離開自然的大結構,依附到另外一個生產結構裡。很快地,在新的結構替換過程裡,族人產生新的生活空間與形式,也與自然產生新的關係,花蓮縣秀林鄉的和平部落就是一個例子。部落所面對的處境是生活空間的讓渡,部落裡有砂石廠、水泥專業區、工業港、國家公園、礦區。原本屬於部落族人的生活空間不再,從北而南,可以聽到部落族人對生活空間受到擠壓而發的感慨。太魯閣族身處險峻的峽谷環境裡,向森林學習,在山裡安全穿梭。但活在當代的原住民,新的生活空間箝制我們的身體,弱化了身體的本能,使得「身、心、靈」分崩離析,內在的呻吟造成身體失衡。

在沒有文字書寫系統下,原住民用身體和音韻為載體,傳遞並記錄文化與當下生活面貌。原住民文化歷史的通與變,就是以樂舞貫串維繫的。它不僅反映了原住民文化心靈的內在世界,更可讓我們透過樂舞來掌握原住民不同時代的社會變遷,是了解原住民社會及歷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而今,當代原住民面對的生存空間不再只是山林,而是社會與經濟的大結構。樂舞逐漸失去原來的社會功能,因為語言的流失,歌謠不再被填入新詞,傳唱變的只是一種想望,脫離現實,某種程度意味著「無史」、「無時間性」。

作為一個創作者,由觀察與體驗部落社會現象,來作為創作的引力,拉動社會現狀。將部落面臨的生存處境,結合在地文化,透過實際的藝術行動與大眾溝通,尋求與「部落」的關聯。這是一種返回的過程。藉由人原始的感官,回返到我們已忘記的原初。退去形式上的文化符號,用生存壓力下產生的反動,變成一種新的身體與聲音,赤裸的呈現在生存夾縫中尋找重逢之地的喘息與呻吟,試圖連結、碰觸當代的社會斷裂,使我們更有深刻的反思。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