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
沈柏逸
今天,我們處在什麼樣的世界?自我又是被如何形塑?如何朝向未知重塑環境(與自我)?本計畫不以媒材為界線,而是聚焦主體—媒介—環境的交互關係,重新思考「前景/背景」、「可見/不可見」、「圖/底」的關係。批判性地看待人類中心主義凸顯的前景英雄個體,強調集體與各種不可見的背景如何共構不同世界。
生物學家Jakob von Uexküll提出的環境界(Umwelt),挑戰單一客觀環境假設,強調不同物種主動塑造環境的能力。如果每個物種都有其環境,那藝術生產的媒介環境為何,觀眾又是如何接受同時創造不同的環境?
本計畫分別書寫三篇文章,分別回應三種環境與主體體驗交織的關係。第一篇〈行星之暗面:向死的極限體驗〉回應瘋狂極限體驗與行動者網路連結的辯證。第二篇〈幽冥湧動:台北的吞噬性體驗〉提到台北環境看似光明發展後面潛藏的黑暗。第三篇〈再次升空:重構垂直視域的行星影像〉則探討藝術家如何突破空拍垂直視角的政治侷限,重新玩轉空拍視角。
此外,本計畫也進行三場公共講座的進階延伸討論,重新思考生態學、控制論、人類世、後人類、南方、非人視角等當代藝術的框架。進一步提出注意力、體驗與世界的問題性,「注意力」讓我們從規範的封閉模式「偏移」到開放背景。「體驗」將討論現場裝置跟個體體驗的關係。「世界」則擺脫總體結構,以推測(speculative)方法巡弋於不穩定的現實。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評論文章:〈行星之暗面:向死的極限體驗〉(PDF)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評論文章:〈幽冥湧動:台北的吞噬性體驗〉(PDF)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評論文章:〈再次升空:重構垂直視域的行星影像〉(PDF)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講座筆記:環境界(一)|注意力調控:調皮的背景 Note(PDF)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講座筆記:環境界(二)|不安定氛圍:現場體驗的經濟學 Note(PDF)
- 沈柏逸「環(幻)境界:控制論、蓋婭與幽冥的氛圍技術」講座筆記:環境界(三)|世界重塑(述):末世焦慮與生機活力 Note(PDF)
沈柏逸
Shen Bo Yi
-
2023/03
沈柏逸,〈如何用攝影形構風景空間? 評《臺灣的模樣》、《敘事中的風景》〉,《臺灣美術》第121期,2022,頁104-109。
-
2021/06
BO-YI SHEN, How About Siding with the Object for a Change?. Critical Asia Archives, 2021
-
2020/11
臺灣攝影家:關曉榮(撰稿與主編)
-
2021/03~2021/06
《山景變貌》攝影書展
-
2019/12
《島嶼的溫度》計畫
-
2018/10~2019/10
攝影書作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