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所》創作計畫——以田野採集和擬音再造的聲音地景
陳臨霜
「一個個極度微小的粒子,當聚集起來時,將成為一個巨大的加總。......我們可以想像這些粒子充斥於海與島嶼土地上,成為風和雨水的一部份,這些細微材質所發出的微弱聲音,加總成為不停歇的巨響。」——《棲所》計畫
《棲所》計畫——以田野採集和擬音再造的聲音地景,起源於陳臨霜2022年單頻道錄像作品《再塑》(Reshape)的延伸。作品《再塑》結合影視配音產業的脈絡,透過擬音(Foley)方法和採集居住環境的廢棄物,將個人生活中時常出現的一次性塑膠,分解成更為細小的碎屑微粒,重新塑造塑膠的視覺造型和音色,意圖呈現出一種假想的聲音地景(Soundscape),並暗喻現實居住環境與廢棄物早已密不可分的生活狀態。
《棲所》計畫延伸這項觀念與創作方法,以田野採集與擬音實驗作為本先導計畫的起點,透過聲響實驗、身體和物件行為、錄像拍攝,尋求直視這些現成廢棄物的途徑。或是從視覺造型,或是從聲響取樣(Sampling),或是從擬音對於材質音色的重新雕塑,嘗試將個人生活中對於環境現況的焦慮,像是大量塑料、生活廢棄物、水污染,轉化為一趟沒有終點的田野採集之旅。過程中藉由聲響及材質造型上的試驗,反思聲音與自然地景的關聯,拋出對於居住環境和現代工業生活的疑問。
本計畫獲財團法人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2024年「堤頂之星2.0」補助,以及國藝會多元藝術類「Pilot Project」先導計畫補助,於2025年3月14日台北市內湖區王道銀行音樂廳進行階段性呈現「棲所——島上的聲音風景 Dwelling in Soundscape」音樂會。音樂會運用日常採集的廢棄物,例如海洋廢棄物、塑膠袋、網狀泡棉、寶特瓶包裝紙等,作為現場擬音的對象,結合鋼琴、影像投影、合成器、實驗人聲、吉他、壞掉的樂器,以及自製樂器等,構築關於一座海島的想像——由廢棄物所組成的「棲所」。
陳臨霜
Lin-Shuang, CHEN
-
2024/07
《形塑風景》——給穿戴式裝置與即時電聲 Landscape Sculpturing - for wearable device & electroacoustic
-
2024/01
《視/聽覺交換體驗——#鋼琴》,便條紙、筆、A4圖畫紙、鋼琴、磁帶、錄音機
-
2024/01
《以身體形塑聲音》——給穿戴式裝置與即時電聲 Shaping Sound with My Body - for wearable device & electroacoustic
-
2018/07
《Scarlet Toes》音樂專輯
-
2018/07
《中世紀歐洲港口》The Port in Early Medieval Europe
-
2017/01
《小品:寫給中音薩克斯風和鋼琴》 A Piece for Alto Sax and Piano
-
2024/05
《棲所—島上的聲音風景》音樂會,獲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 2.0」補助(音樂展演類)
-
2024/04
《三好。念佛聲》,佛光山三好歌曲創作大賽,季軍
-
2021/10
《仁心仁術診療室》,北藝大妖山混血盃 GenieLab TNUA,優選
-
2020/10
《行李箱,配送中》,北藝大妖山混血盃 GenieLab TNUA,首獎
-
2025/03
《棲所—島上的聲音風景》音樂會,王道銀行音樂廳
-
2024/07
IRCAM 工作坊成果發表會,C-LAB 臺灣聲響實驗室立體聲場
-
2024/01
《視/聽覺交換體驗——#鋼琴》,第三屆思塾 THINK SCHOOL 分享會,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大排練場
-
2024/01
《臨在:聽覺轉譯》,陳臨霜畢業展演製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科藝廊
-
2023/10
《烏腳之謎 _ 校色的井谷》講述表演,明白實驗所,王道銀行音樂廳
-
2023/09~2024/09
《烏腳之謎》講述表演,明白實驗所,臺北藝術節策展單元《淼淼之路》,紀州庵大廣間
-
2023/08
《轉,看看有沒有什麼好地方》,明白實驗所,臺北藝穗節策展單元《淼淼之路》,鬧房間
-
2018/07
《Scarlet Toes》專輯,數位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