裱褙技藝:原裝原裱之調查研究

葉竑毅

  • 裱褙技藝:原裝原裱之調查研究|葉竑毅|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裱褙技藝:原裝原裱之調查研究|葉竑毅|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裱褙技藝:原裝原裱之調查研究|葉竑毅|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葉竑毅「裱褙技藝:原裝原裱之調查研究」計畫理念與做法

繪畫與書法是中華文化的精萃,書畫作品之收藏通常是經由鑒藏家、收藏家之搜求,徵集後列入藏品。然而以有機材質為主的中國書畫卻相當脆弱,易受材質本身的性質、使用前加工處理方法、外在環境因素(如溫度、相對濕度、光線、污染物、有害生物等)或人為因素的影響,決定其存世的壽命。

有鑑92年國立臺灣博物館人類學組將「康熙臺灣輿圖現」送修於日本,深感台灣修復人員對裱褙之原裝原裱認知不夠專業(國立故宮博物院館藏書畫修復除外),在修復報告中說:「東方書畫重新裝裱時,常會直接去除舊的裝裱綾絹,用新的更換。尊重現狀與維護原初製作精神與技術是修復重視的原則之一,裝裱的部分雖然是後製、與原作品較無關係,但對於可能是與作品同期的裝裱,也代表當時代的風格技術 。」觀其國內修復市場普遍性之裱褙方式大都是著重保留畫心的維護部分對於襯布(綾或絹布)皆以去除換上新裝,相關研究、探討之學術文獻闕乏可數,故以「原裝原裱」作為保存維護課題。

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民國99年06月15日修正)第三條第四款所定傳統工藝美術,包括編織、刺繡、製陶、窯藝、琢玉、木作、髹漆、泥作、瓦作、剪粘、雕塑、彩繪、裱褙、造紙、摹搨、作筆製墨及金工等技藝,及文化資產保存法第21條古蹟應保存原有形貌及工法,如因故毀損,而主要構造與建材仍存在者,應依照原有形貌修復,並得依其性質……採取適當之修復或再利用方式。

古蹟保存應依循此原則,文物保存亦然。為其作有系統的全面研究和調查。發現其中許多技巧性的經驗、手法上的奧秘,一般行外人也難以理解,加上裱褙技藝上保守觀念的影響,更使留下的有關文字資料只是一麟半爪。然而從事此項工作的藝人多缺乏文字描述的能力,習慣於作而不述,所以至今仍然限於口傳手授、師徒相傳的教授方式。

此次研究的作品為私人收藏家典藏。作品畫意內容修行者與書童在樹下曬經書,由此可知古人已有文物保存與維護觀念。此立軸書畫逾百年,立軸以成卷方式存放,因當時的存放場所不佳,作品上有重折痕、部分畫意浮開剝落、油污漬痕造成書畫毀損嚴重,裱褙材料天杆和天綾的夾口地方有數個水漬漬痕和嚴重裂痕及不當膠帶黏貼。任何紙質類文物都難免有損傷情形,因此,修護是重點所在,對損傷嚴重的書畫進行修護工作,不管是在保存與保護,或是再利用上都是十分重要的事。即使是因破損,也可用裱褙的方式修護後達到再次恢護提供保護的功能。

本著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主旨,根據現有的資料對書畫作一些初步的探討,作為引玉之磚,目的在於通過討論來深化我們的理論研究和提高技術水準,提升對文化資產的維護與保護的觀念,及加強群體決策的最大效益,來減緩文物化性及物性的劣化速度,降低文物損壞機率,避免文物資訊的流失,而最終目的期能達到延續既有文化資產的壽命。

修護百年以上書畫作品,是非常具有呈現歷史脈絡的代表性。幸而書畫經裱褙、修復的方式,將畫畫重新修復、整理,以保留書畫的面貌及延長存世年限。本調查研究所完成的詳細紀錄,將可提供作為日後國內文物修護研究具體參考的資料庫。

註1:國立臺灣博物館「館藏日本文物修護計畫」與「康熙臺灣輿圖現況分析與修護建議計畫」期末驗收報告p25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
資料選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