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留學東京大學工學部之臺灣人與文化資產(1945-1970)
陳宗偉
本次計畫主題定為「戰後留學東京大學工學部之臺灣人與文化資產(1945-1970)」,時間軸上強調戰後到1970年代,主要考量在於教育體制和臺灣於國際政治情勢之轉變上。戰後,東京帝國大學改制為東京大學,在教育理念和學生培養上固然有極大的轉變。再者,以國民政府法規為主,總督府法令為輔的體系,兩套規章制度同時在台灣運行下,日治時期從事建築產業的建築代願人,在行政長官公署頒布的《建築師管理規則》與《技師法》規定內,因無大學學歷,頓時失去從事建築產業的權力。然而當時具有建築科大學學歷的人極為稀少,除了從中國來台的建築師之外,台籍擁有建築系大學學歷者只有陳萬榮、蔡東魯、林慶豐等,主要為戰前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東京工業大學與日本大學構成。然而在戰後因為國民政府對於共產黨的戰敗,以及韓戰與越戰的開始,為了加強對台灣的控制,出國留學成為嚴格審查的一環。後期完全沿用國民政府在中國設立的法律,但大量成熟的台籍技術者養成還停留在日治時期的架構下,1945後本土大學教育產出的專業從業者也只有成功大學建築系等。政府為了解決台籍建築專業者符合新制度的問題,在1953年連3年舉辦3次建築技師與技副特考,以及針對日治時期建築代願人的「日治時期台灣建築代願人資格之補救」特考。上述種種考試雖然短暫解決建築師的部分需求,但也因當時建築技術的突破與住宅的大量需求,以及《建築法》與《技師法》的衝突,在1966年當時在國際上以美國為首的陣營透過聯合國開發計劃(UNDP)署援助台灣各項建設,並針對上述雙法衝突在1971年修訂《建築師法》的頒布,並在1975年修正後確認從事建築設計者為建築師,而1971年前所有建築技師與建築技副全數轉為建築師。另一個屬於較現實面的考量,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間,為執行先行研究赴東京大學綜合圖書館嘗試網羅東大工學部之臺灣人畢業生,在有限時間中,目前能夠借閱、公開的且確切記載畢業年份的東京大學畢業生名冊僅到1971年。總地來說,受限於目前資料的限制以及臺灣歷史發展之重大時間點,將本次計畫時間點訂於1945-1970年。
東京大學工學部,與有形文化資產相關的學科分別為建築學和都市工學,建築學係於東京帝國大學時期便成立,而都市工學則成立於1962年。本研究於先行研究中發現,許多畢業自建築學和都市工學之畢業生,返台後為臺灣建築、文化資產和都市計畫貢獻良多且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