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音之所向》聲音詩創作計畫
林淵智
聲音是每個年代獨一無二的喧嘩,從自然之音到人工之音,都無所不用其極地以各自或張放、或低沉的樣子,重新反證其姿態之壯烈與清亮。但聲音作為一種能量而存在,卻在發生的當下即歸於虛無,前音與後音以獨立的量體各自成形,只透過餘音和當下聲音的藕斷絲連重新建立起連繫。
在此層面上,我們所能夠保留的「聲音」,與其說是聲音,更不如說是對「對聲音的記憶」;不同年代的人們在試圖將此一記憶留下時,唯有透過種種具有實質介質的媒介,從古時樂譜的紀錄到聲韻的成學,到近代科技進步後,錄音技術的發明,都使得人們可以將「聲音記憶」延續下去。
因此,聲音即物、即人、即神、即聲音本身,是貫穿時空、帶有永恆性而存在的姿態。原先我們的存在是一片無從命名的黑暗,但聲音卻拋出了詞語、句式,重新使得宇宙間的萬物得以因聲音之出重新被定錨其自身意義,即使是那些無從定義的事物也得以後設性地被「無從定義」而定義。至此,我們便可窺見聲音是如何點亮世界,使我們終於能重新靠近生活,無論是在何時何地。
然而,這種人類致力以紀錄的方式,卻也隱隱顯現出人類在面對這些失聲的歷史時,所衍生的焦慮。不只是來自失根或是國族認同上的漂離,而是來自與生俱來、想要溯源的本能。這正是《音之所向》何所以起:透過對現代聲音的複製與方向的重新指涉,找回自己在時間上的定位,最終使得當下能被過去肯定,而未來能被當下延續。
由於我(林淵智)的聽障身分,我常常在與親近朋友的爭論中,發現我對於聲音的感知與其他人有所不同,不管是對於音似詞的誤讀、甚至根本就完全聽錯對方的語意,聲音的形成與完整佔據了我成長的絕大部分,不誇張地說,即使是如今,我依然還在學習認識聲音,而此一學習,不僅僅只是透過聽見,我更試圖透過創作,來更加靠近一般人所認知的生活;雖然隨著長大,我更發現這種多少偏離的生活似乎多多少少也使我擁有了不同的生命經驗。
因此,若要問我想透過這本詩集抵達甚麼?或許我改變不了現今這種失去正常聲線的生活,但透過創作,我希望能透過改變聲音,來重新讓那些被改變的聲音,對讀者大聲嚷嚷:「你們必須改變生活!就如同我正在做的事一樣!」而我想,這正是我想試圖透過記錄自己所聽聞的一切聲音,來致力於傳達與完成的理念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