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文本與通俗:當代視域中戲劇∕曲的本質再探與發展可能
林立雄
2016年之書寫計畫以「經典重現、戲曲的當代化與表演本質」為題 ,從劇場作品的重現、再製,以及傳統戲曲的當代表現與表演本質為方向,針對各團作品進行評論,試圖藉由評論,觀看當代戲曲之發展狀態與可能,給予創作者與觀眾一個觀看、參照的詮釋與評論角度 。2017年延續著先前對戲曲的關注,又特別關注到「通俗」在當代劇場中的必要性,試圖以此觀點,觀察當代劇場作品如何在創作者的「自我實現」與「議題關懷」等出發點上,和「商業考量」得到相對應的平衡,而將各種族群的觀眾帶進劇場觀劇,蓬勃當代劇場之發展。
上半期(2017),書寫類型較為平均,戲劇作品形制從小到大,如《還陽記》在士林前港公園福德宮前的演出,又如在臺中歌劇院演出的《木蘭少女》。然而,這些作品類型、題材不一,正好可以清楚比較其創作方向與動機。以上所觀察這些當代戲劇作品,很明顯不僅在形式上找尋突破與變化,即便是重製的作品,都對戲劇情節有特別的經營。又特別是《還陽記》,無論是在空間上的經營,又或是文本上的經營,在理念之前,對於文本中的情節、人物的設計都相當到位;《白色說書人》則在形式的融合上達到一定的成功,運用戲曲元素中的 「諧謔」與「滑稽」讓嚴肅的議題可以被循序漸進的理解。
再者是戲曲,無論是京劇、豫劇或歌仔戲,創作者們都開始嘗試新的文本創作方式,以及找尋新的可能,又特別在「傳承」這塊 ,看見了資深戲曲演員們的努力。如《靈界少年偵察組》為了年輕歌仔戲演員、樂師而展開製作,讓年輕人有機會被磨練。當然也有更向傳統紮根的演出,如「姜派傳承場」的演示 ,溫宇航、張家麟拜京劇小生姜妙香大師傳人林懋榮為師後,一展其學習成果,讓觀眾看見京劇本色。
在計畫執行的下半期(2018),筆者(林立雄)關注的偏重於戲曲,然而除了戲曲外,更在意「傳統」帶給創作者、觀眾、評論人的啟發。我們該如何看待傳統?傳統與我們之間存在著什麼樣的關係?沒有傳統可以嗎?叩問著創作者,希望從評論的角度提醒創作者傳統之於我們的重要性,如何從傳統奠基、從傳統找到新的創作方向。除此之外,更從戲曲人才培養之生態環境進行檢討,渴望能夠引起討論,讓決策之人能重新思考戲曲人才培育的問題與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