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花Trans-plant」韓國首爾視聽館(Audio Visual Pavilion)展覽計劃
水谷藝術
2024年,水谷藝術與韓國首爾藝術空間Audio Visual Pavilion(視聽館,AVP)皆即將邁入作為藝術空間的下一個十年:水谷藝術於2014年成立於臺北萬華,AVP於2013年成立於南韓首爾。為了紀念共同的十年,水谷藝術與AVP繼2016年時合作的展覽「Who’s who」臺韓當代錄像交流展後,再次展開跨國合作。
合作單位Audio Visual Pavilion(시청각,AVP)策展人暨共同創辦者Seewon Hyun(현시원),集結年輕藝術家與策展人。AVP的展覽空間設計旨在創造一個藝術與現實不分彼此的場所,希望找到、記錄並創造存在於視覺文化內外的現實。此外,AVP同時是與藝術創作者對話的平臺,包括藝術家的實驗性展覽、文字、對話與論文等,自2017年出版第一期《계간 시청각》季刊,直至2021年AVP已出版五期雜誌,每年於空間中展出五檔國內外藝術家個展,並舉辦多場工作坊建立當地藝術社群。
奠基於此,2024年9月,AVP在水谷藝術策劃展覽「直行!無需轉乘Go without transfer」(환승 없이 바로 간다),帶來約7組韓國藝術家作品,回應首爾城市發展特性,反思當今追求效率的國家機器,在深化城市歷史紋理上的悖論,及藝術家如何回應此一現實。而今年10月水谷藝術則聚焦於雷同的文化背景,由歷史中的移植經驗切入,藉由於首爾AVP策劃展覽「轉花Trans-plant」,邀請藝術家陳郁文、林怡君展出三件錄像作品,於南韓展現臺灣獨有歷史脈絡的語境下,殖民經驗所導致的強制性身體器官困境,同時也期望以藝術方法呼應著臺韓之間異同又糾結的自體處境。
「轉花Trans-plant」,取自生物學概念中「移植」的英文單詞「transplant」,在重新審視字首「trans」與「plant」的語意後,將展名轉譯成「轉花」,企圖藉由生物學概念中的「移植」(transplant)一詞,開展文化隱喻上的雙重意涵:第一,將不同生命體的器官轉移到另一生命體上,取代原有器官並繼續運轉,好比是殖民技術中文化系統的嫁接,其中抵禦外來的排斥反應、初來乍到的水土不服與移植環境的身體回饋,顯現器官/感官運作方法的重置;第二,將植物從生長地移栽到另個環境種植,則回應了殖民政權遠渡而來對於殖民地的虛幻想像,體現在往後制度操作下的現代性及景觀建構。
水谷藝術
2016/11/24
彭才瑄
歷年來水谷藝術曾至以下單位策畫台灣單元,包含波蘭中介雙年展、南韓水原國際攝影節、阿根廷VideoBardo影像詩歌藝術節、阿根廷FASE科技藝術節、日本東京跨領域藝術節、韓國光州Asia Culture Center、 韓國Audio Visual Pavilion、韓國首爾市政府第一屆公共藝術論壇、韓國濟州島美術學院、維也納美術學院、泰國Tentacles、新加玻Gray project space、香港牛棚藝術村、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等等……。
2018年創辦酸水南行為影像藝術節至今第三屆。並曾邀請下列機構來台策畫展演,包含馬來西亞KLEX吉隆玻實驗電影錄像與音樂節、馬來西亞AWAS!動畫短片藝術節、德國漢諾威美術館、韓國首爾實驗電影節、俄羅斯Now&After國際錄像藝術節、波蘭中介雙年展。並曾於北美館舉辦之藝術進入社區計畫獲最佳藝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