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爾汀計畫 - 從融體與灰燼中重生》(M.E.L.T.ING Project: Reviving from the Melting and Ashes)
邱俊達
邱俊達策劃《梅爾汀計畫—一年對話實踐:縫線、鬼故事、逃離》
展覽簡介
「梅爾汀」來自英文「melting」音譯,並將之延展為「會見」(Meeting)、「遭逢」(Encounter)、「遺落」(Lost)、「痕跡」(Trace) 等發生在日常生活、多元、繁複且動態的諸種對話活動。另一方面,「梅爾汀」試圖與馬克思一句描述「現代性」(modernity)的名言「一切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了」(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進行對話。對現代性問題的關注,是本展覽計劃之基底,而對話如何扮演起考掘此種經驗的角色?佇立於全球化狀況、後殖民歷程、亞洲現代性探索以及臺灣主體性困惑的我們,如何藉由「對話實踐」析離出自身在全球政經情勢與文化政治網絡中的「對話」位置,以為未明的他者做出面對與展開對話的準備。
計畫實施效益與特色
一、實際展程部分:
本展以「對話」為核心發展出整體工作方法與執行形式,包括高度實驗性、以藝術團隊進行「對話創作」的「一年對話實踐」,以及以一般觀眾為對象所設計的「對話的欲望」的明信片寄送遊戲與「什麼是邀請」的美術館約會遊戲,皆獲得不錯的迴響,某種程度上符合本展希望通過「對話」的現象感知(如語境、情境)以及日常活動的反思,來引導思考社會性的公民對話問題以及全球化的跨文化對話問題。
因此,本計畫的特色在於一方面以專業藝術人士所關注的「實驗性」以及「視覺語言表現」的藝術表達問題,另一方面,在一般民眾參與上亦有新奇、有趣、遊戲的參與但亦在心理產生迴響的效果。比如,「對話的欲望」部分印製兩千份明信片,參與的民眾(寫下想跟自己或親友或陌生人「對話」的內容以及對展覽的回應等)共有500多份,從觀者寫下的文字內容,可以了解到對展覽的理解、感受與想法;明信片亦是紀念品,觀者雖未投遞,但取回後有推廣展覽、作品(皆以參展作品圖片印製)乃至延續對話的效果。此外,戶外設計「什麼是邀請」的牆面,亦貼滿許多觀者參與遊戲的文件與回應。
二、策展人培力部分:
策展人培力是這一補助的重要目的之一,亦是展覽整體的內部面,包含研究、國際連結、國內連結以及後續發展部分。這邊將逐項說明:
1.研究部分:因此次補助,本人得以前往新加坡、馬來西亞、德國、中國大陸(武漢與上海)進行考察,並針對各國大歷史的問題與個人小歷史的關係作為「對話」,將研究呈現在展場中四個國家、八個個人所交疊出的「梅爾汀年表」,作為未來持續研究與互動的思想背景、基礎。
此外,本人亦書寫一篇新加坡行為藝術的文章〈「行為」的方法:自我組織與檔案思維——從The Artists Village看新加坡行為藝術〉(刊於《藝術認證》第62期)來引介並表達初步對新加坡當代藝術的看法,為現今台灣對東南亞當代藝術關注提供一份觀察的著力點,亦是本人持續研究下去的主題。
2.國際連結:要討論全球化與跨國性議題,國際連結是策展人必不可缺的工作。此次的連結工作:
- 德國:透過參展藝術家Lisa BAUER-ZHAO(包麗莎),與學術機構希德斯海姆大學文化研究博士班連結,認識許多對亞洲議題感興趣的西方研究者與藝術家,希望未來能有在學術性展覽的合作機會。
- 新加坡:透過參展研究者許芳慈與參展藝術團隊Post-Museum與該國相當重要的藝術家團體TAV(The Artists Village)連結,包括國際知名行為藝術家李文(Lee Wen),並且在駐地研究期間,於他的空間「獨立檔案暨研究資源中心」(IARC)舉辦早餐會談;與TAV第二代Director李邢萬(Jeremy Lee)連結,他運作一個相當具實驗性與批判性的替代性空間「你媽畫廊」,並明確與他談到希望未來能在他的實驗空間進行藝術計畫的合作;與TAV第三代專案經理Jason Lee連結,作為貼近觀察新加坡當代藝術發展的媒介,亦對這些人進行過初步訪談,希冀未來能有機會在新加坡駐留久一點,以進行深入研究。
- 中國大陸:透過參展者「麥巔」與他所運作的「我們家」武漢青年自治實驗室連結,並部分參與該空間主要成員與藝術家李巨川、李煜等人去年(2014)舉辦的「東湖計畫第三回」,該計畫關注城市開分與藝術行動在中國大陸語境下的位置與可能性。本人受邀於該空間進行演講,引介台灣當代藝術。該空間亦是國際知名的佔屋運動空間,其中亦有義大利社會學博士研究者山谷長期觀察並進行多次深入對話。
3.國內連結部分:本展此次特別與台北竹圍工作室、台南齁空間進行合作,舉辦「梅爾汀論壇台北場」與「台南場」,除了將硏究面直接延展為論壇活動形式的對話,亦為國內專業外藝術工作者與研究者創造交流互動的平台,為未來的持續合作的構想打下基礎。此外,因新加坡藝術團體的社會性取向,亦特別與「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有所連結、互動,試圖將兩地議題關連起並置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