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

金磊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追尋16公尺的湛藍─水下鯨豚拍攝遊歷計畫|金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自己從2001年參與黑潮海洋文教金會之後,開始常態性的出海。因為震懾於大海的壯麗、鯨魚海豚們的優雅,開始與海洋、鯨豚結下了不解之緣,年復一年的以影像捕捉鯨豚活動的身影與海洋多變的樣貌。如此幾年賞鯨船、漁船上的基本功夫累積下來,我日益熟悉鯨豚的活動模式,著實獲得一些精彩的生態畫面。這樣在海上磨練的過程當中,除了靜態影像外,也在林務局補助與黑潮夥伴的協力之下,完成了鯨豚紀錄片《海豚的圈圈》。但拍攝視角始終是從船上俯視而下,單一而沒有變化,難免有所缺憾。

我十分欽羨國外鯨豚攝影集或者影片當中,那些難能可貴的水中影像,攝影師幫我們看見另一個一般人難以抵達的空間場域,為我們帶回水下世界的生命力。於是,我萌生了下水拍攝的念頭。我學習潛水、鍛鍊體能、重新購置裝備,一心希望自己能與鯨豚共游,能用跟鯨豚一樣的視角來看牠們、來紀錄牠們。

在拍攝紀錄片《海豚的圈圈》之時,除了想要拍攝一部以台灣海域鯨豚為主、講中文的鯨豚生態紀錄片之外,便是希望能夠成功的獲得水下的鯨豚畫面。然而,幾次的水下拍攝航次,都是無功而返。拍攝過程當中,在海面上雖然可以看到鯨豚從遠處往我們所在的位置游過來,但是當我們下潛等待,卻完全不見牠們的蹤影。在經驗不足的情況裡,水下拍攝的現實難度,遠超過預期,《海豚的圈圈》並沒有成功的拍攝到水下的鯨豚影像,這樣的挫敗卻讓我想要拍攝水下鯨豚的念頭更為強烈。自我檢討失敗的原因其實有很多的可能性,包括鯨豚的狀況、海域的空間、海流的狀況……等等,這些都不是我們用土法煉鋼的嘗試,或者靠閱讀相關文獻就可以迅速理解的。

嘗試的過程當中,長期以影像紀錄台灣生態的柯金源先生、專業水下攝影師郭道仁先生,以及進行鯨豚硏究的台灣大學博士班硏究生余欣怡小姐,都給了我許多指導和經驗的分享,我也從他們那裡得知––至目前為止,台灣似乎沒有人成功拍攝過大海裡水下的野生鯨豚。我深刻了解到,除了身體力行,去尋求類似的經驗來教導自己、磨練自己外,別無成功捷徑。先進們的鼓勵,還有自己與鯨豚共游的夢想驅策我,將水下鯨豚攝影設定為我下一階段努力的目標––我想要在我們自己的海洋,為台灣的鯨豚生態紀錄屬於我們自己的水下影像。

2011年9月,是一個關鍵性的轉捩點,我終於隻身前往位於南太平洋群島的東加王國參加短期的水下鯨豚攝影workshop,初探水下鯨豚攝影的技術。當大翅鯨從我前方不遠處悠游而過,當我拚命踢著蛙鞋卻吃力的追不上牠們龐然的身軀,當我親耳聽見鯨魚在海中唱歌,心中激動的情緒久久無法平復,那是我終於抓住夢想的天大喜悅,讓我堅信自己之所以要千里迢迢去到南太平洋的海洋,究竟所為何來。但這樣來自大海的夢想絕非短時間能夠一蹴而就之事的,需要長時間的身處於環境當中去相處、去學習、去「練功」。因此,這次在『海外藝遊專案』的協助之下,將再次前往東加王國,追尋那巨大的湛藍!

顯示完整資訊
出國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