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

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島嶼的風,自然呼吸 陳淑燕+杜瓦克都耀創作展」|高雄市新浜碼頭藝術學會|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1. 展覽中,透過與藝術家的合作,除對於展覽的呈現外,同時思索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身為一「類白盒子」,如何躍出白盒子的脈絡,從更廣的面向思索如何可能,以及從何方式面對並思考「當代生活情境」。

2. Pin-Bien採取的居家空間布置,特向文化部、原文會申請兩部藝術家紀錄片之公播權。於展期間透過影片,詳細介紹陳淑燕、杜瓦克‧都耀的創作過程及脈絡,有效的達到民眾教育推廣,與形塑作品唯一自身場域,而非僅是孤立形式於白盒子空間中。

3. 新浜秉持「跨域活化」的實驗精神,於2012年起不斷嘗試與不同領域團體進行合作。2014年新浜與「哲學星期五@高雄」合作,擬長期以新浜為根據地,舉辦公民論壇。新浜與「哲學星期五@高雄」的合作方向,主要有三:A. 乃在原有的公民議題推動上,增加文化、藝術的講座方向。B. 透過新浜碼頭藝術空間,將具有議題創作取向之藝術家與「哲學星期五@高雄」媒合,邀請藝術家與各領域學者於「哲學星期五@高雄」中共同主講。C. 開發南部在地專家學者為講者。此實驗性的合作目標,不僅能將藝術家的藝術創作與公民思考分享給台灣的公民,更期透過專家學者的參與,擴張對談過程的多元面向及視角。

藉由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與哲學星期五@高雄的合作,我們希望不僅促進南台灣地區民眾對知識與公共議題的深刻思辨討論,也同時促進包括藝術的各個領域專才與愛好者的交流與對話,希望能藉著長期的耕耘,未來能夠使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成為南台灣思想文化、公民辯論與人才匯流的重鎮。

劉正元副教授(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台灣歷史語言與文化研究所)從其學術專業人類學的角度,於「島嶼的風,自然呼吸_陳淑燕+杜瓦克都耀_創作展」個展期間,共同舉辦哲五講座。

4. 有著學院背景的藝術工作者陳淑燕,由繪畫走入纖維藝術創作,因為喜愛大自然和原住民文化而來到東岸部落,也以編織的能力投入部落工藝的發展。喜好原始自然素材和古老工藝的心靈創作,擅長運用樹皮布、立體手工造纸、植物染色等手藝,做複合媒材空間雕塑及環境裝置表現,作品常探索人內在生命與原始自然的關係!10多年來在台灣、美國、加拿大、香港、立陶宛、中國等地,參與多起國際展覽、駐村與交流。近年來更與杜瓦克及部落工藝師合作,將傳統竹藤編Sanku魚筌創新運用為生活燈藝與空間景觀,積極協助在地工藝的特色發展,將噶瑪蘭族Sanku魚筌,做環境空間的心靈展現!

5. 擁有阿美族與噶瑪蘭族血統的杜瓦克·都耀,2008年起投入部落竹藤編的工藝傳承與創作,創作靈感源自於噶瑪蘭人緊鄰海洋、河流生活的漁獵文化傳統。擅長將烏葉竹、黃藤所製作出的Sanku魚筌,設計製作成各式生活產品和裝置藝術。近年與纖維藝術家陳淑燕及部落工藝師於花蓮新社共組巴特虹岸手作坊(光織屋),期盼延續部落的傳統工藝,並進行新形式的創新發展。

6.此次展覽為了呈現一個不同於白盒子脈絡,在面對藝術作品進入白盒子展場後,產生其自身獨特創作脈絡、甚至是創作背景環境被淨除,展覽總監楊堯珺特別赴花蓮,進行戶外自然聲音的錄製(花蓮七星潭海濤聲、曾做為賽德克巴萊場景的米亞丸溪的山澗聲、仲夏晚間鯉魚潭紡織娘叫聲、花蓮新社雨聲),並在展場中製造無公共危險性的自然之味——商請藝術家攜帶花蓮新社部落樟樹樹葉,鋪佈於空間地板。展出一個月期間散發天然芬多精,令參觀民眾紛紛表示接受到意外的療癒驚喜。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