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劇場教學實驗與人才精進計畫
應劇中心在本次「應用劇場教學實驗與人才精進計畫」中,以兩大方向——應用劇場的美學與社會實踐、亞洲華人地區的應用劇場在地實踐——出發,舉辦兩場免費線上講座及四場人才精進工作坊,工作坊回應「創作與美學建構」、「社會分析能力」、「對話與思辨引導」及「教育性戲劇哲學觀深化」等四個精進需求,邀請四位資深專業講師開設相關課程,招募a.來自台灣、港澳、星馬、中國大陸等華人地區,以中文為主要使用語言者;b.有應用劇場實務工作經驗者報名參與,增進亞洲華人地區青年應用劇場工作者的專業能力及涵養。
本計劃邀請四名講師分別為:郭慶亮/(新加坡)戲劇盒劇團創辦人暨駐團藝術家(創作與美學)、趙志勇/(中國大陸)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教授(社會科學分析)、曾靖雯/(台灣)木有枝劇場人文工作室創辦人(社會對話與思辨)、賴淑雅/(台灣)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教育哲學)。
本計劃開設之課程為:
由四名講師擔任講者之免費線上講座「應用劇場的發展現況與挑戰」以及「應用劇場的未來行」。戲劇盒劇團創辦人暨駐團藝術家郭慶亮(新加坡)共開設一門線上課程「社會參與式藝術的構作元素」及一門實體工作坊「批判性的協作引導(Critical facilitation)」。雲南藝術學院戲劇學院教授(中國大陸)趙志勇開設一門線上課程「應用劇場實踐者的意識儲思盆」。木有枝劇場人文工作室創辦人曾靖雯(台灣)開設一門實體工作坊「如何以應用劇場創造社會對話」。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負責人賴淑雅(台灣)開設一門實體工作坊「重返經典:探索解放教育的臨界點」,2024年8月23-25日9:30-17:30舉辦,共有25名應用劇場工作者報名參與。
本次計劃共串連四名亞洲華人地區資深應用劇場工作者組成師資團隊,針對創作與美學建構、社會分析能力、對話與思辨引導及教育性戲劇哲學觀深化等四個方面,整合亞洲華人地區的實踐經驗和資源。由四名講師共舉辦二場線上講座及四場應用劇場人才精進工作坊,共培力901人次之應用劇場青年工作者,增進其應用劇場理論及實務能力,並拓展應用劇場青年工作者的亞際視野。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06/09/21
賴淑雅
本中心於2006年9月正式登記立案,是一個專職於各式應用劇場工作的非營利劇團組織,以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兩大主軸,進行藝術連結社會的實踐。創辦人賴淑雅九〇年代初期即投身民眾劇場工作,翻譯引介《被壓迫者劇場》實踐理論至華文社會,並於九〇年代中期展開民眾劇場與社區工作結合的實驗,為台灣推動社區劇場的先驅。
社區/社群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踩在這塊泥土裡的兩隻腳,一步一步紮實地與民眾同行、對話及行動,兩者無一不在實踐劇場與社會的連結、開展各種社會性參與及對話的可能性。
近三年重要活動計畫如下:
(一)「漂泊的聲音——關注移民工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17年起,爭取到國際扶貧組織「香港樂施會」(Oxfam Hong Kong)的常態性資助,將前十年深耕的社區/社群劇場,與對話式演出《尋找露西亞》整合在一起,推展至中學及大學、融入學校的公民議題教育,形成三向度(社區/社群劇場、對話式劇場演出、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
(二)「幽噤的聲音——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20年起,延續對話式劇場演出結合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啟動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應用劇場計畫。以戲劇創作演出《紅色青春》及校園戲劇教案研發雙管齊下,對影響台灣社會甚深的一段重要歷史展開批判性的藝術行動。
(三)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及跨域交流
本中心於2011-2022期間,舉辦多場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期望培力更多青年投入關注社會的劇場工作。於疫情爆發始並舉辦一系列線上應用劇場培訓課程及講座、演出創作,為線上應用劇場工作打開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