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耐的眼睛 像星星》詩文集
黃芝雲
黃芝雲《達耐的眼睛 像星星》摘錄
我走在一條被凝視的山路上,正如長河般的歷史數來,一條條仰賴殖民者鼻息的道路開出。臺灣有太多大大小小的路,源自於當時執政者得意的願景:「讓每一條路都能通往臺灣各處的角落」。八〇年代經濟起飛後的臺灣,複製了美國的成功之道—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帶領我們直奔全球貿易的體系,也連帶地複製了汽車文化、柏油路文化。直到現在島嶼成為公路的血脈之島,連萬丈擎天的中央橫斷也是援用美援的造路經費。我們習慣了以「汽車」的思維去規劃都市建設而非以「人」生活的角度出發。而當我們以「人類」的思維出發時,卻總是遮蔽了「環境」與「生態」的議題。政府、公路總局以「陸路」的思維去衡量土地的利用,而非以「土地」利用的屬性去規劃每一條「陸路」的開發。由上而下影響了島嶼的人民,總是估量最大經濟效益,取兩點一直線的距離到達目的地,卻忽略了彎道所能減緩的生態衝擊和景緻帶來的美學精神收穫。
一條路由遠方而來,直直地通到心裡,抵達我所在的位置;或者,由我所在的位置、心的位置,「意志」鋪就的石子路延伸出去。在人類歷史中,有各式各樣路開展出來的文化空間:爛泥石子古道、官方理番道路、柏油馬路、隧道、山洞、山路、海岸公路或者羊腸小徑。甚至,獸徑所延伸出去的地理空間,都可以成為一則神話的源頭。
「開挖一條道路比思考當地真正的需求來得容易的多」,李奧波在他的土地倫理中闡明。更多的時候,尤其在臺灣,我們開路的理由通常都是基於經濟因素,除此之外環境生態、生活美學、山路品質、環境評估等都可以是次要的。
最近美國在都市建設上有了不一樣的思維。舊金山市在一、二十年以來,飽嚐當初汽車文明所帶來的苦果。二十年前,舊金山是美國都市道路佔有比例最高的都市之一,個人的汽車擁有比例也最高,結果是造成舊金山市嚴重的空氣污染、塞車、環境與地下水污染的問題。後來在一批都市規劃者的逆向思考之下,他們把道路「變彎曲」。我們向來一直以為取道直線是最快到達目的地的,但忽略了車速也和危險成正比。層出不窮的交通事故其實也正在削弱舊金山的道路行車品質。某一條省道開始把道路變彎,附近住家則在彎道處的土壤上種植樹木和植物,進行環境綠美化。整條道路「彎曲化」下來,車速變慢,車禍意外明顯減低,路程雖然多了一些距離,但改善了道路周邊生活的品質。
若是條條大路通羅馬,沿線周圍的景觀、社區經營、整體環境都將以提供汽車文化而建。那將會是個只有柏油路的國家,以及柏油路旁邊佈滿加油站、得來速、大型量販場這種講求快速、而廉價的單一化商店、單一化景觀。
消失的會是什麼?原本豐富多樣的文化叢集。
以貫穿全書的蘇花古道為例,這一條道路開闢之後,國家意識形態隨之進入花蓮平原,一種挾「法治政令」的國家制度隨著這條道路輸入。而沿著這條道路出走的,是許多族群,在引來人潮拓墾的政策之下的消失與同化。猴猴族消失在歷史的北路上。北路開鑿了以後,漢人文化的植入,開山撫番挾雜的同化意識形態使猴猴族徹底被同化。而這一條北路所帶來的殺戮也不斷。國家軍隊的入駐,改變了平原原有的勢力分佈,加禮宛事件、大港口事件等流血衝突也強迫改寫了民族歷史,使族群分崩離析而瓦解。
因此我開始思考,當執政者只要呵一口氣,隨心之意念一劃,一條小路就在蒸氣中誕生。然而順著這條小路走出歷史的人,卻再也不會回頭。
- 入圍/獲獎|《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第八屆林榮三新詩獎首獎
- 入圍/獲獎|《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獲第一屆楊牧文學獎(文學創作組)
- 出版|本計畫於2014/9由二魚文化出版,書名為《是誰把部落切成兩半?》,ISBN為97898658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