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的故事

林宜瑾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泥土的故事》創作共分四個段落

 1.〈穿針引線〉

長長的線,載負著複雜思緒的島嶼與人民,日復一日的生活行為,刻苦、儉、毅力,這些性格特質讓看似一般的日常動作蘊藏著無限的內在無奈與悲苦。動作中透過像是縫補衣物的針線動作帶出那漫延好幾世紀的的黏膩情感,有時帶點詼諧趣味。

2.〈漂泊之島〉

如果將台灣擬人化,那麼,這個名叫台灣的人,是有多麼偉大。
在這島嶼的歷史背景裡,屢屢充滿著佔領、掠奪、拋棄,而這座島嶼與人民依舊生活著,那堅毅與韌性,就在這些歷史裡變的更加堅忍不摧。

3.〈家〉

家的記憶。

4.〈重生〉

相遇中(我與你的相遇、與台灣的相遇),台灣人的性格,間接的關心方式,還有用台灣話罵髒話的力氣,都是這段動作發展的重點。內容上留了許多的空白在裡面,在未來第二階段的過程中,將漸漸的填滿。

計畫實施效益

「泥土的故事」是從台灣發想,用當代人的視野來重新看待所處的這塊土地,對自我的認同,更試圖透過這個作品尋找藝術在台灣社會上的價值及存在。在原始計畫書上寫的演出場地是預計在華山或是竹圍工作室,以售票性質的方式呈現,但在實際排練、研究、觀察的過程中,發現台灣早期的文化許多都是從廟埕發展出來的。在農耕後,一家大小、鄰居、親戚,拿著板凳木椅,就坐在廟埕裡,大家說說唱唱,發展出許許多多的藝術,歌仔戲就是這樣出現的。發現到這個場域的存在是多麼富有生命力,因此改變場域的計畫,試圖利用廟埕的土地生命力,讓這個作品從現代人的角度,從廟埕中「長」出屬於我們這個世代的台灣文化。也決定不售票,讓這次正在實驗中的作品,透過更有機的方式面對群眾,觀眾群有的是到大龍峒孔廟參觀,發現有演出而留下欣賞,有些是附近居民,有些則是看到網路上的訊息、特地前往觀賞的藝文界的朋友們。更有第一天看了演出很喜歡,第二場演出再來的一般民眾。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