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諸羅 旗艦製作-《蕩寇浮生》
長義閣掌中劇團「文學諸羅 旗艦製作—《蕩寇浮生》」演出內容簡介
《文學諸羅‧旗艦製作》系列作品,是長義閣掌中劇團近年來創作的主要概念,以臺灣在地真實史事文化做為創作主軸進行書寫,透過戲劇的詮釋建立在地史觀,讓在地人瞭解在地的故事,透過全台巡演呈現劇團社會價值的精神。作品《蕩寇浮生》描述清朝台灣第一武將、官位最高的王得祿,擔任福建水師提督,平定海賊有功,以嘉義縣太保市地名, 來自皇帝賜他的榮銜「太子太保」,他的官位功勳,除自身努力,更揭開一段台灣海戰神秘面紗史蹟。透過布袋戲的表演,帶入劇場型態,樂師現場演奏,加入現代劇場的燈光、舞台美術、道具,讓觀眾欣賞到傳統戲曲演出,看到布袋戲最精緻的風貌,讓觀眾對台灣文化與歷史更有認知感。
編劇創作理念
此劇本以李長庚及王得祿等武官追捕海盜頭子蔡牽的真實歷史為故事框架,述說一段泣血的海戰悲歌,其中安排王得祿元配范氏的靜默及女海盜蔡牽媽的冷酷相互映照,試圖還原當時女權在陸面被踐踏,卻透過女強盜們,得以在海上發聲的歷史殘片,同時挑戰布袋戲以「生」角為故事主體的表演傳統。劇中兩首歌,希望能借用早期歌手「隨戲登台」的表演模式,重現布袋戲與歌曲緊密結合的黃金時代。
長義閣掌中劇團
1945/02/18
高鳴緯
創團於1945年,傳承四代,2013年獲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保存,連續20年獲選嘉義市傑出演藝團隊,並於2020年入選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TAIWAN TOP演藝團隊。
本團長期投入布袋戲前後場培育計畫,2014年起與南華大學簽訂產學合作,招募民族音樂學系學生學習傳統戲曲後場音樂,透過「以戲養功」的形式,累積後場功底,自104年起,已成為職業後場樂師,長義閣掌中劇團可說是臺灣僅存幾團擁有「獨立」後場的布袋戲劇團。
長義閣的作品,企圖透過史料耙梳、田野調查,及戲劇詮釋,去建立在地史觀,以「傳統」為劍,劃開框架,透過解構,建立屬於長義閣特有的敘事語言,讓傳統掌中技藝保有傳統元素之餘,亦能持續創新及傳承。
重要活動
1. 2022年
- 文化部藝Fun線上舞臺計畫2.0、嘉義市演藝團隊跨界媒合補助計畫《我,哪吒》
- 嘉有廟埕搬戲去《水滸傳之魯提轄仗義》(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亞太傳統藝術節《皆大歡喜》(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傳統藝術開枝散葉 民間劇場重塑計畫《忠義十九公》(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外台戲曲演員功底強化計畫《水滸傳之天雄星林沖》(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C類無形文化資產《掌中家書出版計畫》(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社區營造點徵選及輔導計畫《掌中傳鄉》(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全家在藝起匯演、偶戲風華大匯演《皆大歡喜》(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
2. 2021年
- 文化部藝Fun線上舞臺計畫、嘉義市演藝團隊跨界媒合補助計畫《烈火玫瑰鴛鴦夢》
- 傳統藝術開枝散葉 新作發表計畫《掌中家書.朱一貴》(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偏鄉演出計畫《戲班子與遠小孩》(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社區營造點徵選及輔導計畫《經典跨界他山之石》(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文化就在巷子裡社區藝術巡禮《狐說聊齋》(臺北市藝文推廣處)
- C類無形文化資產《掌中家書傳習計畫》(臺中市,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天諭之徒》巡演計畫
- 《偶,沉默了》校園巡演計畫(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文化部《狐說聊齋》新竹場演出計畫
- 雲嘉嘉營劇場連線—表演藝術交流平台Showcase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
3. 2020年
- 演藝團隊跨界媒合補助計畫《偶.沉默了》(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第七屆青年戲曲藝術節《狐說聊齋》(臺北市,大稻埕戲苑)
- 傳統表演團隊新媒體時代節目錄製播出徵集計畫《狐說聊齋》(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蕩寇浮生》巡演計畫(宜蘭縣,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 空總玩聚場《偶虫嘉義來》(臺北當代文化實驗場)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周先生巡城計畫》
- 地方學暨在地知識推廣及輔導計畫《經典傳承世代接力》(嘉義市政府文化局)
-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演藝團隊年度獎助專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