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
陳弘洋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簡介
從霄裡溪的污染及抗爭出發,霄裡溪劇場致力於透過「戲劇的力量」來召喚鄉親對於此一議題之關注。本次共融專案,將由在地新埔人陳弘洋作為文本統籌,搭配專業戲劇療癒師羅敏霜所帶領的18次戲劇療癒課程,邀請社區居民,透過課程,挖掘出不同的故事。
從心理學與人類學的角度出發,高齡長者雖然已經步入生命的尾聲,但這個階段是重整生命經歷、奠定個人在社會及自我生命價值的重要時期。因此,若有機會能整理「自己成為自己」的過程,於參與者而言,將會是整合自我價值的一大助力。
本計畫希望可以透過共融的初衷,將藝術元素結合心理學與人類發展學的角度,讓參與者可以在有創造力、想像力、感受力的活動當中,沒有壓力地感受自我意識。表達性藝術治療尊重個人創作以及個人發想,在過程中,參與者將得以在沒有批判(無論外在或內在)的狀態下,找到更多的動力表達自我,進而回顧人生、對外交流。
在戲劇療癒課程的探索過程中,「時間」是一個很重要的主軸。參與者被帶領一同回看過去、凝視現在、展望未來。也因此,本次呈現將以「時間」為題,輔佐關於霄裡溪的不同回憶,邀請參與者透過訴說自己的故事,來召喚認同及凝聚。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在每次戲劇療癒課程的第一件事,就是讓參與者用自己的方式簽上名字。在每次的簽名(畫畫或是標記)裡,大家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使用的顏色、想要簽名的位置,以之作為每一堂戲劇療癒課程的開場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在整體舞臺的意象上,舞臺設計在實際走訪照門後,選擇了與社區最直接關聯的符號:山、河作為出發。在最深處,是由山所構建的一個可書寫的黑板。而主舞臺上頭則有一塊很長的布,往下延伸,仿若霄裡溪的溪水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在每場演出之前,導演皆會聚集所有劇組人員,一同為彼此加油打氣、給予彼此信心,這樣的儀式,也能讓演出經驗較少的長者們,擁有更多的信心,讓他們在臺上可以更自在地說出想說的話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由於集會所的音場關係,最後團隊決定使用現場的卡拉OK音響設備,讓演員可以拿著麥克風講話。此場景為兩位長者,面對面討論著以前在霄裡溪曾發生過的回憶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在舞臺最深處,是一個用山的意象來延伸而成的、可書寫的黑板。在演出過程裡,導演安排了一個讓演出者可以上臺任意繪畫心中所想的橋段,意欲使觀眾看見,在文本之外,演出者對於自己、社區所擁有的其他想像
陳弘洋「霄裡迴盪──霄裡溪客家在地高齡凝聚藝術共融專案計畫」活動紀錄:除了嘗試用文本、臺詞去呈現長者及霄裡溪的相關故事之外,本次演出亦邀請了肢體設計張雅媛一同參與,將霄裡溪的抗爭,以舞蹈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陳弘洋
CHEN Hung-yang
-
2020/11
高雄春天藝術節,橄欖葉劇團《凍土》編劇(原五月演出,因疫情延期)
-
2020/06
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IDEAS Lab R&D,陳弘洋x僻室《半金屬》編劇
-
2020/02
HD短片公視學生劇展《樂園Somewhere Out There》編劇
-
2019/10
空總C-lab城市震盪展,僻室《熒惑蟲計畫__不在這裡》編劇、演出
-
2019/10
空總C-lab城市震盪展,僻室《熒惑蟲計畫__火星》編劇
-
2019/08
PQ布拉格劇場四年展,臺灣學生館《The Changing Room》文本發想
-
2018/10
國際劇場藝術節,阮劇團x李銘宸《再約》編劇
-
2018/08
臺北藝穗節,僻室《我好揪節》,《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編劇、演出
-
2017/11
國藝會新人新視野《熱炒99》編劇
-
2021/04
第 23 屆臺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首獎 (編劇作品《天王降臨多久川 Home To You》)
-
2020/05
廣藝基金會,表演藝術金創獎第二屆,金獎(編劇作品:《月娘總是照著我們》)
-
2019/10
臺灣文學金典獎,劇本創作組,最終決選入圍(編劇作品:《凍土》)
-
2018/09
臺北藝穗節「永真藝穗獎」(編劇、演出作品:《你想要的都不在這裡》)
-
2016/08
臺北藝穗節「永真明日之星」獎項(編劇作品:《冥王星》)
-
2014/09
2014臺北藝穗節「戲劇中的戲劇」(編劇作品:《塞車》)
-
2019/09~2019/10
空總C-lab城市震盪展,僻室《熒惑蟲計畫》
-
2018/08~2020/08
臺北藝穗節,僻室《我好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