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

温思妮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再訪馬橋 Maqiao Revisited|温思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在德國的台灣留學生們,用身體直接地感知語言在不同語境中的衝突,語言的盲區、語言如何制約了生活和感受,以及用語言無法描述和傳遞的「Fremdsein」(陌生關係),與《馬橋辭典》中韓少功做為一個異鄉人對馬橋的觀察和反思相互呼應。即便《馬橋辭典》創作的語言為中文,閱讀時仍產生強烈的認知疏離感,更展現語言因不同地緣、歷史環境下的變異狀態,透過理解馬橋中的語言,因而獲得與自身所使用的語言比較和類推的機會,在此基礎下讓偶戲系學生溫思妮開始構思如何讓這樣的討論和交流擴及更多的層面,因此她開始尋找對這藝術項目有興趣的藝術家,當彼此面對來自不同語言、背景、世代等的人,如何在交流的過程中建立交集並去理解他者,是此集體即興創作很重要的部分。除此之外,當創作初始以《馬橋辭典》為發想,亦面臨文本在其他語言下轉譯是否流失的問題,正如韓少功在英譯本出版的前言提到:「這本書其實是沒辦法被翻譯的。」在「不可能被翻譯」和「錯譯」之間,藝術家們回應自身身處數位世代衝擊下,如何重新建構感知和交流傳遞方式的「我們」對馬橋的「翻譯」。

「48小時新科隆藝術節」活動簡介:

48小時新科隆(Neukölln)藝術節是柏林一個大型聯合展覽,舉辦至今已經進入第十六屆,新科隆區因為來自多國的藝術家進駐已成為柏林最有文化活力最多元的一區。在每年六月的一個周末48小時內,約七萬五千名觀眾自由移動在超過四百個藝術活動之間,舉凡畫廊、個人工作室、替代空間、戶外、自家,不限何種藝術類型,從音樂會到講座,從舞蹈、劇場到行為藝術,從展覽到街頭導覽,盡可能集結不同的觀眾群體,不論年齡、種族和社會地位,居民或遊客,體現了當代藝術和區域文化發展的相互關係。今年的年度主題為「勇氣」,因為藝術源自於勇氣,藝術可以打破常人的侷限;另一方面,鑑於新科隆區特殊的歷史背景和眾多的外來移民,「勇氣」更呼應近年來全球的公民參與和政治行動主義及跨文化性。

在增加我國的國際能見度上,48小時新科隆藝術節是最好的舞台,藝術家和來自不同國家的藝術家們及參觀民眾能直接交流,因其多元和跨域的藝術節屬性,及龐大數量在藝術節中移動的觀眾,能有效提升觀眾對台灣和台灣文化的認識。

顯示完整資訊
展場圖片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