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 Outcome
黃千容
策展論述
文/黃千容(Nina Huang)
媒體理論家馬歇爾·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在《理解媒體:人的延伸》(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書中,提出了「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這一著名概念。意指,「媒介」本身對於我們如何接收、傳遞、理解訊息以及對社會的影響,比其傳遞的實際內容更為重要。他認為媒介不僅僅是傳遞訊息的工具,媒介的特性本身對於人類知覺、社會結構有著深遠的影響;不同的媒介改變了人類的感官體驗,並形塑了社會文化結構。
在臺灣,民間宗教信仰普遍深入生活,藝術家黃育晨的成長經驗中尤其緊密接觸關於信仰宗教、神性的經驗、有形於無形的概念;神性無形的經驗可能透過各種媒介來顯現與達到訊息的傳達,例如神祇透過乩身、擲筊、冥想或夢境等方式。因文化或個人接收訊息不同的習慣,進而影響訊息接收經驗;不同的媒介更直接影響了訊息的內容。特別的是,擁有新媒體學術背景的育晨,將這些概念延伸至數位藝術,探討媒介在數位與自身生命經驗中的角色及關係。展覽中雕塑作品使用衣服及金紙的意象,去探討人們透過什麼有形的媒介去接受神的訊息;在道教信仰中,人們會攜帶自身的衣物至廟中透過擺放於神壇上或透過儀式來改運,有形衣服在此就似人的媒介、替身,如同一種無形身體的延伸、靈魂意識的延展;而這些個人衣物也會標上生辰八字與自身資訊;像是數位介面的索引般,讓神明能透過定位去尋找個體。
此展《看不見的房子》,以詩性的方式呈現,透過#媒介#心中的房子#有形與無形的關鍵概念貫穿展覽脈絡;透過數位投影、燈光設計及浮雕雕塑, 創造出沈浸感的場域。藝術家黃育晨透過轉換自身經驗及投射,探討心中房子的意象,這個無形的場域也許是心中的歸屬、是成長過程經驗的象徵或是日常生命的觀察;進而討論到媒介在各個結構層面的影響及關係。影像中透過口述旁白敘事的房子、元辰宮與穿梭於街頭等意象,期望透過藝術家個人經驗的述說及引導,在每個人的腦中勾勒出一個有形的房子場域、又或是無形的個人經驗、家的感覺或是生命更深遠情感的想像。
黃千容
Nina Huang
-
2015/03
2015 -獲選教育部學海飛颺獎學金計劃
-
2015/01
2015 -獲選臺北藝術大學學生個展獎及獎學金
-
2015/01
2015 -臺北藝術大學學優獎
-
2022/06~2022/07
策展:《花園日常》-王筱璦、林其勻、洪維廷聯展
-
2022/01
2022 - 策展《叢》創世紀開幕展——新世代的誕生:毛毛、安爺堂、陳念瑩、寧森、Sid&Geri
-
2021/11
2021 -演出協作:《爐灶The Stove》台英線上演出協作計劃 - 靜慮 x 艾瑪・布蘭德
-
2021/10~2021/12
2021 - 企劃《New Normal-Jing Lü Virtual Space》 線上交流藝廊與Art on air Podcast線上播客計畫
-
2021/04
2021 - 策展《動三小朋友》-毛毛、土豆、梅康米 當代動畫聯展
-
2021/02
2021 - 策展《致美於死地而後吃 drop dead gorgeous》雙人演出,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 場 C-LAB, 台北
-
2021/02
2021 - 展覽執行《老派地陳腔裏沒有濫調》-江基名、林辰勳聯展
-
2019/10
2019 – FLAME HK 香港錄像藝術博覽會 Southside Ovolo HK
-
2015/10
2015 - 聯展 【TWENTY-FOUR PLUS】於捷克布拉格AVU GALLERY
-
2015/06
2015 - 聯展 【 Oh-oh-oh-ohh, oh-oh-oh-ohh, Just for one day】於德國柏林GREEN HOUSE GALLE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