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評作為一種美學建構和體驗

吳政翰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計畫主題為「藝評作為一種美學建構和體驗」,旨在關注國內表演藝術團體從文本到展演的美學建構過程,進而檢視作品內容與形式之間的種種對話,如斷裂、補強或延伸。本人於過去這一年度,總共寫了二十篇評論,聚焦戲劇及跨域展演,包括本土新劇作、翻譯劇本、經典新詮、音樂劇、偶戲等。各篇評論雖在書寫策略及內容上仍有差異,但個人觀察方向皆就文本出發,探究創作者詮釋觀點,討論觀點與文本之間的契合或差異,分析舞台體現策略,評析實踐成效,最後以文化、社會、政治等較為寬廣的視角切入,或以戲劇史時點的過去或當今來檢視該作品定位,甚或回顧、納歸同質同類的詮釋問題或創作現象。

創作究其基礎,仍得回歸到文本本身,不論是戲劇文本及劇場文本,然而,對於各層文本建構的精準要求,卻常是國內劇場匱乏的思考環節。這一年幾部作品觀察下來,初衷立意甚好,但常有形式過重或無法為內容切實發聲之弊,或者因敘事脈絡建構不足而使得戲劇感無法完整流露,本人幾篇評論即觸及了這些問題,其中包括〈不生不活的日常生活《日常之歌》〉、〈馴服文明,還是被文明反撲?《野良犬之家》〉、〈紀實與敘事的危險平衡《土地計劃—首部曲》〉、〈水力全開,是福是災《水管人》〉、〈諷膚淺反被膚淺誤《新人新視野:戲劇篇》〉、〈千聲萬響,敲不出戲樂共鳴《阿拉伯之夜》〉、〈我痛故我在《Dear God》〉等。

此外,國內諸多團體除了開始搬演原創文本,對於國外劇作的搬演,也不再像以往常見的直譯式再現,而是透過重新思索觀演關係,更進一步地改編、重寫譯作,在本人撰文〈藕斷絲連的翻譯劇作重寫與合寫《明年,或者明天見》〉、〈關於重寫,或許終將失敗《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姐妹(和她們的Brother)》〉中,即為探討、評估如此互文轉譯現象。

綜觀來看,不論經典、新創、翻譯或跨域,國內劇場對於文本的反思與重視已漸成氛圍。此年度的二十篇評論,重心皆不在讚揚或批評,而是透過檢視的過程,切入作品核心,評析其書寫及展演策略,並且權衡藝術上選擇所造成的利弊得失,因此,本人試圖以評論激盪而出的對話,不啻作品本身內容與形式之間,更是創作與評論之間,藉此提供後人一個文本建構模式的參考方向。期許,也樂觀,戲劇文學覺醒的年代即將到來。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