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唱念教材錄製整理計畫
本次教材影片錄製內容,透過查閱劇本、韻書和其他崑曲曲譜及教材的方式,講解字音、曲文典故涵義、四聲腔格的選用等等,在曲學研究的學術基礎上,結合表演藝術家的演唱技巧,示範不同的發聲與共鳴位置,包括大小嗓的轉換、情緒的表達等等,演繹示範如何達到「聲情」與「辭情」兼美的藝術層次。
2024崑曲唱念教材錄製計畫,選取了有台灣傳承特色的《牡丹亭.堆花》、《牡丹亭.學堂》【一江風】及《牡丹亭.遊園驚夢》等經典唱腔曲牌,進行講述。〈堆花〉是台灣早年各大專院校崑曲社常演劇目,相對於大陸各崑團的改編版,保留了比較接近《與眾曲譜》的版本,而記載在《承允曲譜》內的簡譜,反而紀錄了太多笛腔而有違崑曲四聲腔格,為了不直接比對批評前人心血,改採用《與眾曲譜》、《粟廬曲譜》作教材底本。〈學堂〉【一江風】則特別錄製一集曲譜與唱腔演變,用以示範說明崑曲字音和唱腔隨著年代推進,語音的改變,確實會產生變化;最後在〈驚夢〉兩支【山桃紅】曲牌的古譜與今譜對照差異解說中,解釋崑曲唱腔從「依字行腔」往「美聽好唱旋律化」發展的趨勢。
希望透過〈堆花〉、〈學堂〉【一江風】及〈遊園驚夢〉的教材範例,讓曲友們理解崑曲雖有曲唱理論,但並非一成不變,也不是只有一種唱法,讓崑曲教材成為交流討論的媒介,也讓崑曲在台灣真正紮根,成為台灣的在地傳統藝術項目。
台北崑曲研習社
2009/07/31
韓昌雲
台北崑曲研習社(Taipei Kunqu Society)於2009年夏末創立於台北,由一群喜愛崑曲,並先後參與由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主辦之崑曲傳習計畫學員所共同成立,旨在提昇本身對崑曲清唱的知識與能力、增加海內外曲社的交流,共同推動崑曲的藝術傳承工作。
立足傳統,放眼未來,台北崑曲研習社自2020年起獲選為臺北市政府閒置空間入駐團隊,成立「七桃廊崑曲生活美學基地」,開設崑曲工尺譜、拍曲班、書法班、崑笛班、肢體開發班等課程,舉辦音樂會、曲會及學術性線上講座,並在傳統崑劇折子戲的演出形式外,投入崑曲跨界演出製作、崑曲教材出版發行的工作,積極投入文創商品開發製作,推出文件夾與T恤商品,製成崑曲戲畫LINE貼圖和微信表情包,透過多元化的課程、活動、商品,繼承傳統,走向現代,現有社員40餘人,是一個年輕、充滿活力的團體。
近年重要活動:
1.「歲末彩爨」。華山文創園區烏梅劇院。113.12.29。
2.「詩詞情緣II」崑曲音樂會。台北國家演奏廳。113.9.14。
3「曲過三巡」系列音樂會--【仲夏曲會】、【聖樂光輝】(售票)、【詩詞情緣】(售票)。華山文創園區/拱廳。112.7.22、112.9.10、112.9.11。
4.「天官賜福」踩街演出。台北市士林區華聲公園、美崙公園及周邊街道。112.1.29.
5. 古樂再現《天樂正音譜》崑曲線上音樂會。錄製地點: 台大雅頌坊。11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