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憂鬱復健書》人文科普跨領域創作計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情緒是腦部所管控的,憂鬱時,腦部之中會怎麼變化呢?憂鬱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作為一個精神科疾病,代表腦部真的有些變化了,以全世界統計數據來看,若是根據失能 (disability)的影響力,將所有疾病做排名,那麼,在2020年之後,造成人類失能的第一名便是憂鬱症,若是用整體因疾病所需要付出的成本負擔來看,憂鬱症也名列前茅,佔據第二名之位。從台灣的研究統計來看,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推估,全台灣有大約200萬人有憂鬱症的表現,近乎十位民眾之中就有一位會受到憂鬱症狀的困擾。

只是,這和「憂鬱」或是「憂鬱狀態」有什麼不同?憂鬱不應該是正常的、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的一段情緒嗎?要怎麼從「憂鬱」辨認出「憂鬱症」呢?而要怎麼解讀「憂鬱症發作」這件事,若是從生理與現代生物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待,憂鬱症發作會有怎麼樣的特性,持續時間通常多久,怎麼樣避免惡化呢?《古人解憂療鬱帖》這本書,希望能提供一個精神科醫師的觀點,從過去的憂鬱人們,討論到現今的憂鬱症表現、成因、時程等特性,也提供一些治療可能觀點與方向。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目錄
內容摘錄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中文姓名

廖泊喬

英文姓名

Po-Chiao Liao

作品紀錄
  • 2021/12

    文豪酒癮診斷書(聯經出版)

得獎紀錄
  • 2021/10

    磺溪文學獎

  • 2020/11

    蘭陽文學獎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