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生犬:亞洲當代政治與神話
蔡秉儒
展覽名稱「鷹生犬」來自於《本草綱目》中的「鷹背狗」,在《本草綱目‧獸部‧畜類‧狗》中提及「……遼東有鷹背狗,乃鷹產三卵,一鷹、一鵰、一犬也。以禽乳獸,古所未聞。」,從鷹卵中誕生「與犬無異,但尾背有羽毛數莖耳。隨母影而走,所逐無不獲者」。在《本草綱目‧禽部‧林禽類‧鵰》中,引述劉郁的《西域記》內文:皁鵰一產三卵,內有一卵化犬。短毛灰色,與犬無異,但尾背有羽毛數莖耳。隨母影而走,所逐無不獲者。謂之鷹背狗。而《遼史.穆宗本紀》中提及西元968年6月,當時的政治人物耶律撻烈於鵰窠中獲得一隻狗,將之作為禮物獻給耶律璟,過去遼帝國的疆域範圍包含了今日的蒙古及部分中國。芝加哥大學任教的奧斯曼帝國史學者Robert Dankoff翻譯的突厥古文資料中,提到了一種名叫「Baraq」的狗,在禿鷹最後一次所生下的兩顆蛋,其中一顆孵出了鳥,另外一顆孵出了狗。
從10世紀至今所遺留下的檔案,這隻違反生物學認知並誕生於卵殼的哺乳類生物就如神話,不斷出現在中亞與東亞的寓言。來自西方的現代性生活模式、加上本土民族主義發展與全球化商業網絡構成的新世界,使得故土重新被連結,並有可能再造當下生存的空間。傳統意味著安全與過去(舒適)的生存方式,但這並不意味著人們無法重返過去/傳統:人們搬遷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經濟誘因是他們離開家鄉的主要推力。
透過對資本的掌握,國家更有效率的掌握資源,並且加速勞動力的轉換,獲取利潤。這個過程也催生新的民族主義論述方式:一種將勞動價值與個體更緊密連結的體系,成為鞏固政權穩定發展的工具。2018年「人類命運共同體」正式納入中國憲法,中國在「一帶一路」等跨國經濟合作計畫中也廣泛引用了這個理念。但隨著推動龐大基礎建設計畫,種種疑慮也開始出現,並引起大量討論。
本展由策展人、藝術家的實地踏查以及眾多居住在受「一帶一路倡議」路徑影響的藝術家及團體共同構築。借用鷹生犬的故事做為展名,共同以政治寓言的方法,接續過去帝國史所遺留下來的想像,以及持續在想像和現實中穿梭的群體共同交織出幻境,重新凝聚,並放大世界體系的板塊位移時所發出的雜音。
蔡秉儒
TSAI Ping-Ju
-
2023/11~2023/12
鷹生犬(台灣,台南市,絕對空間,展覽)
-
2023/05~2023/09
綠島人權藝術季—傾聽裂隙的迴聲(台灣,台東縣,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協同策展人)
-
2022/12~2023/01
壞交易:Tê及跨境(台灣,嘉義市立美術館特展廳,展覽)
-
2020/12
內在漂逐(台灣,桃園市,众藝術,展覽)
-
2019/10~2020/11
方域之外(台灣,台北市,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展覽)
-
2018/10~2019/06
「2018藝術全青年學校」獻給青年策展人線上策展—《翻掘指南》
-
2017/09~2017/12
無何有鄉-2017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線上策展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