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芭蕾遇見國樂

福爾摩沙芭蕾舞團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天旋》的誕生,標誌著臺灣民族管絃音樂藝術形式全面翻新的契機。透過芭蕾舞團的演繹,本次演出首度讓臺灣民族音樂家的作品有了耳目一新的風貌:余總監將馬水龍老師《梆笛協奏曲》的層次律動轉化為舞作,展現出既協調又競爭的肢體風貌,劉長遠老師《抒情變奏曲》中仿若生活中喜怒哀樂、連續複雜的變奏起伏,則由福爾摩沙芭蕾舞團的在地優質舞者將多重的情感盡皆詮釋;盧亮輝老師《四季》將自然節氣與人生起伏相互構連,鋪陳出四個樂章,演出則以歡樂明快的群舞,呈現出冬季歲末豐收的年節氛圍,期待新春的到來。這些用芭蕾呈現出的臺灣本土作曲家作品,除了希望帶給市民朋友更多元面向的藝術視野,也期盼跨界藝術的實驗加值,為當代本土表演藝術尋找更寬廣的空間。

節目一《梆笛協奏曲》作曲:馬水龍

此曲的語法其實是非常西樂化,分為二個樂章:

第一樂章:開始莊嚴雄渾的管絃序奏(第一主題)是表現漢民族堅忍不拔的精神。接著導入輕快活潑的第二主題,由梆笛主奏,呈現純樸的民風與樂觀進取的態度。由第一主題及第二主題,可以發覺其間的關聯性,因為第二主題是由第一主題縮影變化而來的,同時,第二主題也成為這個樂章開展的主軸。

第二樂章:轉為優雅的慢板,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主題層次重現在低音弦樂部分,引展出梆笛嶄新的樂思,恬靜、詳和,像首詩篇,緩緩的描述出漢民族悠遠的文化與寬宏博大的氣度。終曲與尾聲再現了第一樂章中的第一、二主題,但略加變化,使其交互發展,並逐漸的將之推至本曲的最高潮。

將此曲和古典芭蕾結合時,古典舞蹈動作技巧特有的力度與延伸,和梆笛廣奏出來的律動結合,展現出既協調又競爭的新面貌。

節目二《抒情變奏曲》作曲:劉長遠

《抒情變奏曲》為作曲家劉長遠先生於2003年所創作,劉長遠先生在談到這部作品的創作理念時曾說「我們處在21世紀的今天,盡管科技發展很快,有很多現代化的產品,但是喜怒哀樂這種東西是人類永恒的,不會消失。」

《抒情變奏曲》的一大特點在於它的抒情性,即不同於某些以展示樂隊演奏技術或作曲家變奏技術為主的樂曲,而是表現我們生活的各種情堵,並將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發揮得淋漓盡致。

該作品分為三個樂章,主題選用南方民間小調加以變化而成。第一樂章表現思念、幻想、愛及稍許哀傷的情感;第二樂章主要表現活躍、欣喜、歡快的情緒;第三樂章主要表現激昂、奮起和抒情的意境,中間部分穿插了幽默、風趣的音樂做為對比。總體上看,這部作品不僅求新求昇,還注重音樂美感,旨在雅俗共賞。

此音樂連續複雜的變奏,提供輔助舞蹈反覆發展的機會,將介於人之間的情感起伏表現林漓盡致。

節目三《四季》(東方的四季音畫)作曲:盧亮輝

此曲由盧亮琿先生於1979年到1984年間陸續完成的作品。嚴格地來說,此曲的格局與樂風和一般的國際有很大的不同,它沒有國樂中最常見的傳統民族旋律,但若與西樂作一比較,在整個四個樂章結構與氣勢是絕對可和西方交響樂相抗衡地,在西樂中,諸多有名作曲家如韋瓦第、柴可夫斯基等均有創作過以四季為題的作品,其中又以韋瓦第的「四季」最廣為流傳。

盧先生的《四季》分為四段:

【春】

「春」是盧亮煇在1979年1月26日完成的作品。樂曲沒有任何的民歌旋律,但兩個簡單的旋律透過不同的樂器配搭,呈現出來的是春天明媚的氣象。作者在總譜上標明瞭樂曲的三個樂段第一部份「春晨」,第二部份「春遊」和第三部份「春頌」是典型的「慢‐快‐慢」結構。雖然沒有民歌的影子,但樂曲的東方味道很濃,講不出是那裡的春天。

作曲家在樂曲開始的時候用弦樂長音顫弓方式來描繪出天剛破曉,萬物蘇醒的景象,然後由古箏和揚琴以流水般的音韻引出春天的第一主題。第一主題由笙、弦樂、嗩吶等樂器奏出,樂器層層疊進,同樣的主題旋律透過合音與樂器襯托奏出了春天嫩芽初茂,大地回春的景色。當群鳥春鳴後,木琴、彈拔與笛子的跳躍節奏象徵著小孩們穿梭在叢林裡,嬉戲遊玩的情景。緊接著樂曲轉到了第三部份「春頌」以寬板再現了第一主題,大自然已經長出了萬紫干紅的迎春花,綠油油的田野是大地經過一段嚴寒後再次復活過來了。

【夏】

「夏」樂曲於1980年5月月16日完成。樂曲承續了「春」的寫作手法,以景和情為音樂主軸的三段落結構。作曲家在樂曲開始的時候用很多不協和音來帶出炎熱夏日,大地龜裂的情景。當聽這段音樂時,音樂節奏很容易讓聽眾產生焦慮,不安和煩燥的心情。接著中胡的急板象徵烏雲密布著大地,樂隊的全奏表現雷聲、狂風與暴雨侵襲這片大地。被雨水冼禮後,燦爛的陽光照耀在綠油油的農田,溪水緩緩流向河裡,大地又恢復了以往的生氣。

【秋】

「秋」於1982年7月23日在香港創作完成,1986年時作了局部修改。「春」是用了行板來表現萬物復甦。「夏」用了急板來模擬狂風暴雨。所以作者在寫「秋」的時候則用了慢板和小調的調式來表現秋風瑟瑟,落葉飄零的情景,增添了人們對秋天的惆悵。樂曲從引子開始用顫音琴彈撥樂的撥弦,弦樂的顫弓與低音大笛來營造出秋風瑟瑟,落葉飄零的情景。然後弦樂奏出一段冷漠與憂傷的第一主題音樂。在樂隊的漸強音調後,笙單獨奏出了第一主題,像是秋天裡一個人單獨徘徊在佈滿落葉的小路……,接著樂曲進入富舞蹈性的第二主題。在笛子與管子的對奏,笙與弦樂,弦樂與笛子到樂隊全奏象徵著一個舞著,單獨在落葉中舞著身子訴說著自己的人生。高潮後,樂曲進入第三部份,第一段的主題音樂再現,但是它沒了憂傷,只是在情感上增添了無奈……。

【冬】

「冬」是盧亮輝以「四季」的最後一個華樂作品,於1984年8月29日完成。樂曲的寫法與「春」,「夏」和「秋」不一樣,速度的處理改為「快‐慢‐快」。單看樂曲標題,音樂應該是描寫冬天的寒冷與萬物冬眠的感覺,但「冬」竟然是熱鬧異常,是「春夏秋冬」中最歡快的樂章。

樂曲的引子以弦樂的跳躍音調為背景,配合笛子與彈撥的競奏描寫白雪飄揚的絢麗場面。接著樂隊的全奏帶出了音樂的第一主題。天降瑞雪,巍巍的高山一下全由褐轉白,人們紛紛嘻戲在白色大地,如一部歡快的「冬日進行曲」。慢板描繪了冬天的嚴寒為人們帶來了不便,白雪覆蓋的大地是那麼寸步難行啊!

慢板後就是展開胡琴的對奏,笙與笛子的獨奏像是銀色世界之下,一股很強的生命力正在蘊釀著,期待著不遠的春天再度出發,錠放美麗的生命樂章。樂曲重回第一主題,人們載歌載舞的享受著冬天的悠閒,更期盼著春天的降臨。

四個樂章描繪出一幅自然的風景畫,自然節氣的變化如是,人生的境遇起伏不也如此嗎?值得一提的是,在「冬」的樂章,盧先生的表現手去和一般西方作曲家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這也許是東西方文化不同所蘊育出的不同表現手法與觀念。

將此曲和新古典芭蕾結合,在音樂與舞蹈融合的表現上,有著很寬廣的發展空間來表現出自然節氣與人生變化的關聯,更因四個樂章的舖陳,雖到了冬季年末卻展現出特有的活力,奮鬥努力期待新春的到臨!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