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舞觀聲》--104新作巡演暨劉紹爐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

光環舞集舞蹈團

  • 《聽舞觀聲》--104新作巡演暨劉紹爐逝世一周年紀念演出|光環舞集舞蹈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光環舞集為編舞家劉紹爐及妻子楊宛蓉共同創辦,自1984年迄今,舞團成員來自各校之舞蹈科系畢業生,以及對舞蹈表演具有高度熱心與實力之人士。

2014年光環舞集踏入第31年,除每年既定的創新作品呈現,亦將致力於舞蹈藝術推廣。過去30年的創作演出過程中,舞團由早期的鄉土時期、強調純肢體創作的「主題與變奏」系列時期、到目前蛻變為自成一格的東方現代舞蹈。

舞團共同創辦人暨編舞劉紹爐生前以「氣、身、心合一」的理念入舞,先後發表過「嬰兒油上的現代舞」系列舞作、「觀音聽舞」系列作品。其中「嬰兒油上的當代舞」作品,更多次受邀前往紐約、柏林、東京、墨爾本、布拉格等城市演出,曾獲德國路德維藝術中心頒發的「表演藝術創新獎」,編舞家劉紹爐並獲得第二屆國家文藝獎。

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2014年9月1日因腦部惡性腫瘤復發而辭世,但是,他一生所締造的「嬰兒油上當代舞」仍然歌舞方酣:團長楊宛蓉秉持劉紹爐的遺志持續創作、演出和推廣活動,光環舞集將持續創作、演出、推廣舞蹈,永續經營光環舞集,推動台灣舞蹈與世界零時差。

《聽舞觀聲》演出緣起四個精神

  1. 創新:《聽舞觀聲》是光環舞集第二個30年的領航新舞作,三位藝術家在各自領域
  2. 引領風潮:包括美國UCLA副教授暨編舞家余承婕、曾為光環舞集舞者的新銳編舞家蘇文琪和荷蘭著名泛音演唱家Mark van Tongereng,為舞道的第二種方法--嬰兒油之舞,帶來新觀點、新探索和新風貌。
  3. 傳承:《聽舞觀聲》同時纪念光環舞集共同創辦人劉紹爐逝世一周年,三位跨界藝術家和光環舞集舞者以劉紹爐獨創的嬰兒油之舞創作,承接劉紹爐舞「道」的理念、熱情和堅持,也傳遞光環舞集如繁星熠熠的創作火苗。並以此纪念將終生堅持所愛、舞蹈的芬芳帶給社會的典範人物劉紹爐。
  4. 台灣的+世界的+跨界的:三位藝術家各自具有不同的養成背景和藝術經驗,展現藝術的不同面向。
  5. 突圍:作為舞道的第二種方法ー嬰兒油之舞,再度以嬰兒油之舞+影像+聲身共舞,展現全新的舞蹈視野,推開創作藩籬。

舞蹈創作發想

光環舞集104年新製作《聽舞觀聲》嬰兒油系列舞作,分別邀請編舞家余承婕、蘇文琪和Mr.Mark van Tongeren三位藝術家與光環的舞者跨領域合作完成。希望透過不同的刺激與探索,根基在過往的基礎上,逐漸走出其他的可能。

  1. 突破既定與僵化的感官模式,經由顛覆既有的感官模式,開發舞蹈的其他可能性。
  2. 舞蹈不僅是肢體隨著節奏律動而起舞,當發「聲」和運「氣」之時,肢體也會自然地產生舞動。
  3. 當「舞」、「聲」、「氣」三者你來我往,交替流動,舞蹈便同時存在於聽和觀的感官世界,當「聆聽」舞蹈形成,於是《聽舞觀聲》將舞蹈推向另一個向度。

《聽舞觀聲》舞碼介紹

作品I. 水方人子(Submerge/Emerge)內容簡介

從舞蹈紀實出發,回到舞者在嬰兒油裏「游」的基本元素,將光環「練油場」的過程,擧凡舞者日常排練、演出前的鋪地板、倒油灑油,演出後的收拾舞台,以舞蹈、紀錄影像和音樂交錯呈現,提煉出余承婕所知所感的劉紹爐和光環舞集舞者的創作方式,舞蹈語彙則展現余承婕和舞者的互動共創,融入八卦掌的後現代舞蹈技巧在嬰兒油上的風貌。

作品II. 安魂曲(Requiem)內容簡介

20分鐘獨舞(蕭靈鳳)。逝者的靈魂需要安頓,生者的靈魂更需要再次被凝視與整合。這作品在處理劉紹爐與光環現任舞者們身體的記憶,思考舞者身體未來的風景。

作品III. 生的•萌(Raw Impulse)內容簡介

四位舞者和Mark van Tongeren從儀式的概念找尋古老的歌,以歌之旋律建構肢體在嬰兒油上的律動。舞蹈動作源自劉紹爐的氣身心合一的舞蹈,在聽舞觀聲的訓練下,由輪脈的轉動開闔之隨機體驗,結合身體左右上下游走,靈動、自在吟唱出身體內發的聲音,生命綿延不息的歷程。

【客座藝術家們談舞作】

余承婕/編舞〈水方人子〉

在《聽舞觀聲》節目冊的編舞家專文中,余承婕表示:「看到舞者們地板一層層的鋪,灑油,推油,到台前台後的防油機制,樣樣自己來,默默地把工作做完,再像修行者般的展開一套推拉滾的暖身動作。」

余承婕接續說:「光環的舞者排練時沒有『馬克』(走位)這件事,我學位耐心的等待,不去編,而是和舞者一起去「養」一支舞,發現一支舞;20年的經營,紹爐在嬰兒油裏已創建自己的大數據,舉凡排練完成拭油的衛生紙、洗澡和洗髮精都有一定廠牌和配套措施,都是原創的經驗累積。」

蘇文琪/編舞〈安魂曲〉

蘇文琪則表示:「劉紹爐老師一生很值得,有一群非常喜愛他,思念他的舞者,在他走後,還每天持續的練習過去他們一起做過的各種肢體與聲音訓練,他們臉上那種坦然與理所當然的表情,充滿力量,也讓人感動。」

蘇文琪同時寫道:「面對今日的光環,我目睹舞者將對劉老的不捨轉化而成的熱情,那熱情讓原本應該曇花一現的舞蹈持續的以儀式性的方式存在,這儀式正在修復彼此過去身體共同的記憶。身體對於逝者的不捨與思念,生者重新尋找生活與創作平衡的自我凝視與轉化。也許除了當代舞蹈保存的問題之外,還是該回歸那舞蹈儀式性的功能,在舞動的過程中,生者從分享悲傷中痊癒,死者安息,創作能量源源不絕,相信身體仍背負著大自然中某種神祕的使命,最初的生命意義。」

溫馬克/聲音設計與集體即興〈生的•萌〉

馬克 (Mark van Tongeren) 則指出,長久以來西方藝術,包括音樂和舞蹈、聲音和動作,在演出時被嚴格限制在一套「可做」與「不可做」的規範中,例如,小提琴演奏者必須固定站在一個定點上,任何不可做的動作都被排除在小提琴家演出之外。因此,那些「不可做」的動作,成為小提琴音樂家的演出禁忌。如此經過嚴格訓練,舞者在使用肢體和四肢時,再也無法自如運用發聲所需的肌肉,而音樂家也無法利用肢體來表達他們的音樂。這樣的限制是否剝奪了音樂/聲音和舞蹈/動作之間美學和藝術呈現的許多可能性?〈生的•萌〉(Raw Impulse)的創作發想就在:讓我們找回那兩者已被遺忘的初始,當聲音和動作在某一個自然點上重新相遇時,會發生甚麼?

顯示完整資訊
精選片段
演出照片
演職人員簡介

《聽舞觀聲》舞碼介紹:

作品I. 水方人子(Submerge/Emerge)

編舞:余承婕

影像設計:Marianne Kim

舞者:姚凱蕾/呂瑜珍、蕭靈鳳、王憲彬、陳英豪

燈光設計:房國彥

服裝再設計與製作:李冠瑩

作品II. 安魂曲(Requiem)

概念:蘇文琪

編舞:蕭靈鳳、蘇文琪

舞者:蕭靈鳳

燈光設計:房國彥

聲音設計:吳秉聖

服裝再設計與製作:李冠瑩

作品III. 生的•萌(Raw Impulse)

聲音設計與編舞:Mark Van Tongeren

舞蹈集體編創:姚凱蕾、蕭靈鳳、王憲彬

舞者:姚凱蕾、蕭靈鳳、王憲彬、陳英豪

燈光設計:房國彥

服裝再設計與製作:李冠瑩

顯示完整資訊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