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

複象公場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臺北城市創作工作坊|複象公場|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計畫主持人:李承叡
戲劇構作、工作坊帶領者:李承寯
參與藝術家、工作坊帶領者:劉子齊
聲音工程:白象音樂工作室
實施對象:羅振佑、陳履歡、林陸傑、楊智璿、楊欣盈

在《消失中看得見的城市》工作坊的最終成果展示中,五位藝術創作者共同完成了一系列獨特的作品,這些作品以台北的城市聲景為核心,結合了戲劇結構作品、聲音藝術與互動設計,提出了城市空間與日常生活中隱藏的故事與情感的概念。

在前期準備階段,參與者深入討論了《看不見的城市》中的多元化主題,把這些理念與台北的具體街區進行對接。收集當地的聲音素材,從噪音到巷弄中的閒聊,從遠處的廟會音樂到突如其來的自然聲音,這些日常聲響成為作品的基石。

在城市聲景戲劇結構作品工作坊中,藝術家們透過多次實地走訪,並與聲音藝術家子齊和編劇承寯緊密合作,將收集到的聲音素材和城市空間,創作出具有強烈空間感和情感的作品充滿張力的故事片段。最終,這些作品透過google的我的地圖功能,被匯聚到一個互動網路平台上,觀眾可以自由選擇不同的區域,透過移動到現場或跨越線上平台分割每個作品的聲音文件,進而進行一場都市探索的旅程。僅是對台北城市空間的藝術美學,也是對日常生活中被忽視的細節的重新關注,為城市的消失與重生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這些作品的完成,期待五位藝術創作者的集體智慧和努力,也讓我們看到了聲音、空間和文本拼接的無限可能,台北這座城市獨特的靈魂。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課程師資表
相關成果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複象公場

立案日期

2014/10/17

負責人

李承寯

團體簡介

【複象公場】由團長李承寯、藝術總監李承叡共同於2014年10月立案登記台北市演藝團體。

「複象」源於劇場理論家亞陶文集《劇場及其複象》,引用至此冀望能開發劇場的實驗性語彙;「公場」取自工廠之諧音,除了代表藝術生產的質與量之穩定成長,同時也期許能成為一個公共平台,讓更多劇場工作者與民眾參與。

2020年

7月 台北兒童藝術節 童創基地 《回家》試演

10月 臺北白晝之夜《置身事外》PLAY SAFE 〈尋人啟事〉

11月 大橋工舍 x Urban Baker x 複象公場 《大橋一九八八》

11月 故宮藝術節《身為女生,我很可愛》

2021年

4月 國際艋舺舞蹈節 身體記事創作計畫《跳針》

4月 新竹光臨藝術節 《身為女人,我很可愛》、《輕輕的,我想要邀請你跟我一起跳舞》

10月 鐵玫瑰藝術節 藝術綠洲創作 身體記事創作計畫《四季》

12月 大橋工舍 x Urban Baker x 複象公場 x 馥谷魚《大橋一九八八─自由年代》

12月 台北室內合唱團 《共感覺・踹kóng啦!》

12月 CLAB玩聚場藝術節《身體是我的構成》

2022年

4月 「高雄雄厲害」階段呈現 《說什麼鬼東西?》

7月 台北兒童藝術節 《回家》

9月 玩聚場 夏日藝術節 鄰居下訂單《傳說中的史東》

11月 鐵玫瑰藝術節《Login:新南向》

12月 台北室內合唱團 30週年特別企劃 《和諧的無限可能》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