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R∕林天扶計劃
林冠名
STAR/林天扶計劃:創作心得
建立新理論並不像摧毀一個舊穀倉,進而在原地豎起一座摩天大樓。應當是比較像在爬山,會看到更為寬廣的新景色,發現我們的出發點和周圍環境之間有意想不到的關聯。但我們的出發點仍在那裡,還是看得見,儘管它看起來越來越小,而在我們向上爬、克服種種障礙之後,這個出發點將會變成我們寬廣視野的一小部份(註1)。
卡爾維諾在準備前去美國哈佛大學發表「諾頓演說」(The Charles Eliot Norton Lectures)前,不幸因腦溢血辭世。而原本準備的五篇演講稿,則由他的夫人艾斯瑟.卡爾維諾(Esther Calvino)在一九八八年整理出版名為《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的書留給後世。當然這本書,所提及的內容皆是與文學相關的課題;但值得稍加注意的是,在這裡面,他似乎有感於世界的發展正步入所謂的後工業科技時代,面對當前聲光媒體給人的立即性感受,那麼文學(甚至可以說文字或語言)的容身之處為何?所以他以他這五篇講稿毫不保留地闡述其文學的某些價值、性質,或文學特性。
不過,對我而言,卡爾維諾的疑慮或許沒那麼嚴重,文學所勾勒出的無限想像以及它的漫長發展(倘若從文字或語言的歷史脈絡來看)相較於工業革命後的諸如發展是無可厚非的。立基於此,如果人還有思考事物的能力,那麼所有的發展並不會如一顆普通的蘋果直接從枝頭上掉落墜地;而是像牛頓的蘋果(倘若真有此事)輾轉落在人的頭上,再掉到地上。
所以重點並非落與不落地的問題,而應是怎麼落地,或是落在什麼位置。我並非想去探究其什麼發展的什麼位置,不過我的影像創作所關乎的正是這樣「落地」的問題。對我而言,我的創作本來就不是迎向新與舊的形式問題,而是一種不斷平行於周遭生活的體現。影像為我忠實保留了這一部分,但同時又在每次的現身,賦予我生命新的位置,供我繼續邁前在這條道路上。
STAR:林冠名個展
「STAR」,長久以來,或許是父親的一個夢想…我依稀從這張近三十年前的沙龍照看出了端倪,倘若不是懷有這樣的夢想,我想當初父親在面對攝影鏡頭時,不會如此自然地擺出這般具有明星架式的姿態。
父親經營腳底按摩業近三十年,前年因接觸了一些影劇經紀的客戶,便開始在工作之餘,四處去參與電視廣告或MV的試鏡,而如今也多少拍攝了一些電視廣告及MV。現在,父親雖然年近六十,但「STAR」之夢似乎在他內心深處,突然成為了一件指日可待的事情。
這兩年來,「父親」不時地現身在我的眼前…由於他樂於分享他參與其中的任何片段,所以自己有時看到這些商業影像一旦出現了「父親」,頓時間,內心的親切感消解了自己正在看廣告或MV這件事:父親彷彿努力地扮演「自身」。隨著一段時間過去,當「父親」不再是具時效性的代言或陪襯者,父親所扮演的非現實角色,卻似乎使得這些影像真實地敗露出長久的「失效」及「多餘」。
對我而言,影像往往在「失效」及「多餘」的背後,才真正揭示出它可能的本質,「父親」自此擺脫了「代名詞」的位置,真切地傾吐「自身」。所有事物一旦有了開始,雖然終將有個結束,但並不表示它會「消逝」,劃開天際,只要等待一個萬里無雲的夜晚,「STAR」必向我們閃耀著。
註釋
註1: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英費爾德(Leopold Infeld)著,吳鴻譯,《物理之演進》,臺灣商務,台北市,2002,頁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