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

貢幼穎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觀摩實習|貢幼穎|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台灣的表演藝術作品,大部分利用鏡框式劇院或黑箱劇場做為「正規」的舞台。

而我(貢幼穎)深感興趣的,是利用非正規劇場作為展演場地的藝術活動,可能是森林、車站、民宅、廢棄的工廠等等;也就是所謂 site-specific theatre 或 location theatre 或 landscape theatre。

單就 site-specific 該詞,網路上即有許多辯論。有人說,一定要用演出場地進行創作的,才算。也有人說,特殊的場地氛圍,不是幫作品加分,就是正好自曝其短。而許多人同意,並不是將表演移到非劇場的空間中,就會成為一個好的 site-specific performance。有的人抗議說空間經常被作品「強暴」,因為許多創作並未從空間裡面的故事或特性出發,而是將作品強加其上,缺乏鏈結。

有 site-specific 性質和意義的視覺藝術作品很多,公共藝術是其中一種。但是表演藝術作品,相較起來則少,除了 live art(將performance 劃在視覺的範疇中)。相較於中性的黑箱來說,非正規的空間變數多、難以預期,這也是它讓我覺得有機、迷人的地方。本次赴歐大約半年的進修期間,我看到許多創新的展演活動,讓我對這個自以為在出發前已很了解的辭彙,或說藝術形式的認知,大大的鬆動。

現在我對 sites-specific arts projects 願下這樣的定義:在當下那個時空發生,在當下那個時空擁有獨一無二意義的作品。

「site-specific arts festivals 觀摩實習」出國報告書以下章節中,我將一一介紹主要造訪的藝術節,或是令我印象深刻的個別活動。

備註:以下的報告中,將以「觀眾」一詞,來指稱相對於擔任創作工作的藝術家,儘管很多時刻,在這樣的計畫中,觀眾需要一起「參與」及「創造」,才能完成整個展演,並不只是「觀看」而已,而「創作」也不僅是「藝術家」的事情。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出國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