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史的結構》

海馬迴藝坊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史的結構》|海馬迴藝坊|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在今年三月十九日的第一場「月讀展2.0」,張紋瑄手持著寫了關於《南勢庄故事集》和台灣史的關鍵字符仔,說完每張關鍵字的故事後玩起「誰借了誰的名」的遊戲,讓參與者自選兩張關鍵字套入誰借誰的名的遊戲規則,並說明是否符合邏輯以及借名可行如何之實。此次個展《台灣史的結構》便是在此遊戲格式下延伸的產物。

《南勢庄故事集》為張紋瑄2015年的創作,內容為五篇關於鄉下軼事、抗日事件、個人敘事與家族歷史的故事,並以索引的方式聯結至另一作品「英雄著色本」。而借《台灣史的結構》之名的《南勢庄故事集》工作報告則將《南勢庄故事集》視為演出舞台,虛構出歷史人物的排演進度與工作狀態。錄像作品則以貓狗鼠為階級代稱,描述日治至民國間政治動盪的關鍵事件作為歷史人物的背景補充。

展出方式的文本作品可分為三種:分冊放置在對應的寺廟裡隨意讓人拿取的結緣書《南勢庄故事集》善書版;如論文般厚重的《台灣史的結構》精裝本,在道歉聲明與耳機中不斷提醒修正內容為《南勢庄故事集》工作報告;僅以列表、須知等表格展出,實際內容須使用QRcode才能閱讀的「英雄著色本」。

藝術家以善書分冊放置創造了展覽地點以外的空間聯結,道歉聲明與修正提醒亦成為此敘事機器的手法之一,因而有下列兩場活動作為展出的一部分:

一、《台灣史的結構》進鄉團。藝術家帶領民眾走訪《南勢庄故事集》的對應地點與寺廟,遊覽車行進間口述作品的故事內容,以身體經驗實踐《南勢庄故事集》的牽亡過程並揉人《台灣史的結構》中的諸多事件,將自身故事與歷史帶入他人的個人記憶。創造新的觀展經驗與熱烈迴響。

二、公聽會:「南勢庄」一案工作報告及針對「台灣史的結構」釋疑。藝術家以工作報告撰寫人的角色,對歷史人物的排演進度與演出狀況進行檢討,並分析貓鼠狗的階級屬性在演出上可能造成的影響。與談人黃建宏則以基金會人員介入公聽會,介紹「人間故事」逐漸取代「歷史故事」大敘事的過程,作為台灣當代藝術創作概念的面向流變,藉此將張紋瑄的創作脈絡帶入比較。公聽會後留於展牆的書寫筆記,讓展覽以新樣貌呈現,展期結束後仍有不少民眾前來觀看。

文本性強烈或跨域結合已非藝術新聞,將地方誌帶入個人陳述所交織的歷史厚度確實影響著當代創作內容與旁人觀看藝術的方式,我們期待發送出去的善本能成為新的創作種子,孕出更多藝術創作的新風貌。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