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
文賢油漆工程行藝術家工作坊
「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展覽簡介
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一年,文賢油漆工程行喊出「從場所出發!」作為號召,集結了多位年輕藝術家之力,開始扮演起一個台灣當代藝術的另類空間。十年後的今天,文賢油漆工程行經歷了93個個展、13個聯展、15個主題策劃展、10個跨年度的創作計畫、17個論壇活動,曾經有7位藝術家進駐創作,並計有約180位藝術家的作品曾經在此展出。如此量化的說明方式,並非為了展現某種積極運作的成果或績效,相反地,它突顯了人們在面對台灣各式另類展演空間的慣性展演時,對於展覽牆之外的那些生態脈絡感知的流失與匱乏。
無論是文字、平面媒體、電子媒體,不同的再現技術與不同的觀看立場(官方、社區、學院、南北藝術圈)等,往往各取所需,造成對整體脈絡的片段理解。我們了解這種不同視域造成的誤讀或再現、甚至那些斷章取義技術,其實是閱讀與理解必然面臨的狀態;因此,去強調文賢油漆工程行特有的歷史紋理與空間構形歷程,以及所形成的場所精神,其實是企圖統合那些小自地緣關係的社區生態,大至對應台灣當代另類展演空間的發展脈絡,並將之當作另類展演空間作為一種聲明主體的參照案例。無論是從外部邀請其他空間團體的對話觀點,或是從內部種種關於社區與藝術家的生態敘事,我們提議的是一種有助於形成整體性的觀照,以及展開外部對話的脈絡式閱讀方式。
這樣的問題意識,正是林煌迪「油漆行10年紀錄片」拍攝工作的起始點。我們不應將之視為某種官方說法或作者聲明,而是以林煌迪作為一個「油漆行原住民」的內部觀察作為取徑,試著指出台灣替代空間營運、發展歷程可能遭遇的那些共同困境,進行徵候性的觀察。如果十年足以讓一個當代藝術展演空間的發展經驗成為重要案例,那麼林煌迪的這部紀錄片則試圖填滿這些對外公開展演活動之間的縫隙,那是將這93個個展、13個聯展、15個主題策劃展、10個跨年度的創作計畫與17個論壇活動所堆疊而成的文賢油漆工程行十年發展史。
從關於油漆行歷史的紀錄片出發,進行內部敘事的描述性補足,並進一步尋求外部的對話連結,便是文賢油漆工程行邀請藝術家陳愷璜共同策劃《微影像:文賢油漆電影公司》的重要緣起因素。這是由八個藝術團體「國家氧」、「吉田工寮」、「乒乓」、「復興漢工作室」、「打開當代」、「不只我工作室」、「服務處」、「豆擠咖道具組」,分別對林煌迪「油漆行10年紀錄片」的發表做為對話性創作的起點。開始籌畫拍攝的影像計畫,並在計畫尾聲於台南「豆油間俱樂部」與台北「乒乓藝術工作站」同步展呈關於整體計畫之實質內容。經由八個藝術團隊加上策展團隊,針對計畫之策展概念之直接互動、對話、討論、修正…等綿密的調整修正成最終之展呈樣態:透過當代影音介面之多元、低量操作以建構影音微生產或微影音生產,並參照影音生產系統機制之弔詭性,開啓當代人於日常生活中尚存的有效生活閱讀,藉此作為積極擴延的必要藝術對話之連結。此兩地之影音映演將不同於一般當代影音作品之展呈形式,亦不同於一般的電影播放系統。本計畫最終試圖能將影音生產細節導入一般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具有效度之生活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