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子

印卡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印卡《渺子》創作簡介

科幻詩在台灣的發展並不持續,縱有數位前輩詩人的發展,比如陳克華、林耀德或林群盛,但誠如劉正忠在〈逼向「後人類詩」一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 〉一文指陳:「科幻詩的品類……似乎終歸只是『一時風潮』」。如果科幻詩也等同科幻小說存在硬與軟的分野,前者「硬科幻」常嚴守科學知識發展敘事策略,後者「軟科幻」則傾向奇幻色彩框架,雖兩者並非決判作品高下的原則,我們可以發現過去台灣科幻詩,大抵是屬於軟幻詩,科幻詩的實驗嘗試仍有許多可能性,無論是向「硬科幻」前進或是更根本的時空變動,在這二十一世紀科學面貌改變所產生的新可能性。

這本科/幻俗詩《渺子》的發想,源於筆者去年(2010年)在台大詩社的演講 ——測不準的哥德與科學的憂慮。茨維塔耶娃的詩論曾以歌德建立大詩人的形象,描述大小詩人在題材與詩歌獲得經驗的差異。這演講則從另一方面針對歌德科學家形象及其作品重新側開文學創作者及其作品對科學的憂慮,觀看這股勢力如何成為近當代的詩歌作品在內容與語言形式,甚至是觀念,對科學的反抗與接納。詩歌從Keats論起的真與美,惠特曼的自我之歌甚至是中國的黃遵憲詩歌革命,都不乏反映了詩對科學或正或反的態度。當代詩歌面對科學,不乏硬科幻或科學詩的作品,比如台灣熟知的捷克詩人Miroslav Holub,或比較乏人知悉的Durs Grunbein或是蘇格蘭詩人Edwin Morgan。科學無疑是當代作品相當新穎、值得挑戰的素材或想像力發跡之處,近年譯介的〈白噪音〉的Don DeLillo或《重力彩虹》等作品,皆是將科學概念化後的當代作品。在這樣的背景,本創作計畫《渺子》,希望能塑造一種科幻詩與科學詩的語言實驗,不同於過去台灣「軟科幻」的詩種。

同時,由於當代生活乃是充斥著科學想像,筆者希望借用俗詩的概念——俗詩(folk poetry),德國人的volkpoesie,這類詩內容多表達一般民眾對生活的看法——表達民間的科學反映,比如社會風俗中特殊的迷思,比如性別科技、科技倫理等台灣已存在的議題。以及在科學包裝內,社會常存的一些神秘學,諸若Roland Banhes《神話學》言及市民社會的科技迷思,寫出鑲嵌社會內的科學/技使用史。

這樣的嘗試有賴於諸多的資源。本計畫一方面希望能接續出過去未來主義的精神一一時代的進步觀;另一方面得益於台灣學界這數年STS(Sociology, Technique, and Science)所打開的視界。面臨科學、科幻,我們這輩創作者有機會嘗試另一種時空縱深的視野。事實上科學仍倚賴隱喻、借喻來幫助想像,甚至建立理論模型,比如波以耳的電子西瓜模型,或是油滴實驗中計算出的電子電荷:相反地科學意象大量被社科或日常知識所使用,比如反動一詞出自牛頓力學、原子在惠特曼詩中乃個人之象徵。更甚者,科學或是科幻主題乃是有其歷史發展的,經驗軌跡在科學行動裡面的可抒寫性是不可忽略的。

本計畫試圖有別一般科學寫作的方式,脫離一般科學意象的單調,希望從更具歷史性、社會性格下進行書寫,試圖找尋科學語言詩化的方式。並藉混浴概念,希望科學意象在這個寫作計畫內,能做為詩歌想像力的單位,在句構、語用的層級上消弭衝突,如同男女混浴,將台灣廣為誤解的C.P Snow《兩種文化》自然與文化,科學與人文的相斥在作品上達到和諧,以及文學性的表現,並尋求另一種具民俗意味,讚者經驗共感的詩歌作品。

本計畫作品共計五十二首。

顯示完整資訊
內容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