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共感未來-動⼒機械與偶戲》⼯作坊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2022『共感未來—動力機械與偶戲』工作坊」內容簡介
一、臺灣首度開設工作坊連結機械科技與偶戲
劇場藝術近年發展走向開創的觀念,也援引更多科技元素運用於舞台技術。臺灣首開先例,「無獨有偶」與台北藝術大學「舞台動力實驗室」攜手合作,探索結合動力機械與偶戲創作的精彩新世界。
二、跨域運用迎向偶戲大未來
「戲偶製作」通常先行於偶戲藝術的排練與創作。這次我們在偶戲創作前嘗試導入技術與科技的異元素,並運用偶戲天馬行空的想像力,開發機械裝置的魔幻感,讓藝術與技術相輔相成,揉合出嶄新形式的科技藝術,重新詮釋臺灣當代偶戲的多元性。
三、講師:楊金源教授 介紹
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學系專任副教授。近年除了一般劇場機械設備的研發設計(捲揚機、旋轉舞台、升降台、電動軌道等),也帶領實驗室創發、設計並實現了許多新穎的舞台機關,如衝浪平台、搖擺旋轉舞台、分段自動水平升降斜坡、簡易三角旋轉定位機構、電腦燈遙控軌道、快速收幕機、夾幕機、萬向遙控車等。近年在自動控制的教學上引入Arduino來引發學生學習與探索的興趣,卓然有成。
四、不同背景學習者更激發偶戲藝術多所新想像
工作坊參與學員包括來自不同領域之學員,透過8日紮實的腦補與實作試驗中,相互碰撞、激盪與切磋,提供了各自不同巧思與專業概念,從而建構起嶄新偶戲在動能表現上,有嶄新發揮與可能,無疑落實了本計畫最核心目標:拓展新科藝劇場的技術涵養,創作者擁有機械技術知能後,能夠賦予想像力更強大落實能力與空間。
五、在學員回饋與建議中更是給予高度之評價
「在實作與圖面上設計的過程中,學到了許多方法能更有效率的想要的結果,而不是一味的在電腦裡進行模擬。」
「原本陌生的領域,要開始非常困難,自學也會有很多磨耗。專門為偶戲設計的動力機械課程,貼合創作的實際應用,且不僅偶戲,視覺藝術、舞台技術都能有切實地應用。」
「雖然程式的知識量巨大,但透過老師給的橋樑和非常多的比喻讓大家迅速理解,所以這個一週的速成班讓大家很好吸收。」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
1999/09/01
鄭嘉音
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創立於1999年,秉持「無物不成偶」的創作觀點,打造台灣當代偶戲劇場的新風貌,以及魔幻哲思的變身美學。演出形式涵蓋手套偶、懸絲偶、杖頭偶、執頭偶、光影劇場及人偶同台等,以多樣豐富的探索實驗和專業製偶技術,開創獨特的劇場敘事手法。充滿創意的造型以及詩意的演繹能力,並以各種跨領域合作,開發「人」所不能為的自由想像空間,作品多次榮獲台新藝術獎提名以及入圍的肯定。
2017-2022年重要活動
- 2020-2022年 連續自辦偶戲人才精進計畫《偶戲培養皿》推動臺灣偶戲人才養成,並鼓勵個人獨創
- 2020年 完成台德三年共製計畫《穿越真實的邊界》台中首演、雲門劇場巡演,再創偶戲奇幻創新之新局
- 2017年 主辦四屆「利澤偶聚祭」國際偶戲節,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偶戲創發策展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