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裹山》紀錄片創作計畫
我們在這裡文化藝術工作室
《裹山》作品內容簡介
「翻越隆起之地後,會再回來的地方。」
「裹山」的入口在太魯閣族人居住的花蓮縣紅葉部落(Ihunang),以蛇紋石為主開採40餘年的礦區,是早期部落族人維生的產業之一,而其所在的山其實是卓溪鄉布農族的傳統領域,布農族人稱之為「Dungku Asang」。Dungku指的是「隆起的地方」,Asang指的是「故鄉」。
採礦一向是男性從事的工作,從早期的爆破和鑽鑿到現代的鑽石索鋸機切割開採工法,礦區的景象呈現一種暴力後美學,階梯式的壁面不斷往下,與山原本高聳的姿態呈現極度的對比。巨型被切割後的石面與空氣長期接觸後滲出紅色斑駁的痕跡彷彿大山正躺著血。
林介文帶上Ubong(織布機)走進織者織布的場域,與織者們「共織」,好比部落長輩們曾經聚在一起織布的生活日常,相互討論織布、談論每一位織者編織的故事,家族的傳承期待、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追尋。他們是來自太魯閣族的溫英妹、Watan Tusi(瓦旦督喜),泰雅族Sawa Ciwas(紗娃.吉娃司),阿美族Umay Siki(連佩君),賽德克族Pitay Pawan(温孟軒)、柯美妹、林秀玉、謝郁雯,漢族柏林以及排灣族楊奕,一群年齡橫跨20來歲到80來歲的織者。
礦區裡,跟隨工頭Isak的腳步,看見大型機具切割著山,一層一層如階梯般展示在眾人眼前,40餘年以來,山上的工寮是礦工休憩的據點,開採蛇紋石是部落曾經賴以維生的經濟來源。織者們帶上柔軟的Gabang(被毯)與礦的剛強形成強烈的對比,它們被掛起、被懸吊在展場中,被披在挖土機的身上,或與土地相容在一起,感受這片山,就像是礦層間破土而出翠綠的野草,大自然正在逐漸的修復著。
2021年「裹山」展覽替走入山林的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然2022年礦區復礦,隨著導演Tommaso Muzzi的步伐再次回到礦場,機具仍舊運作著,一層一層的山逐漸掏空。
導演簡介
Tommaso Muzzi,生於1981年,義大利籍。2004至2005年間,於馬德里Complutense大學取得獎學金交換學生計畫,在此期間專注於實驗電影。2007年畢業於義大利佩魯賈大學「傳播科學」,獲得紀錄片畢業論文。2008年在義大利心理健康護理之家拍攝紀錄片《Welcome Mr.Nobody》。2009年7月,電影《Luglio Ritorno》在烏干達入選坎帕拉電影節,同年12月獲邀台灣洄瀾國際藝術創作營駐村藝術家。2010年在東亞各地旅行拍攝籌備 《Stileliberty》長片,於2014年發表。2015~2018年間為TEClandart藝術節拍攝紀錄宣傳片,並於同年導演的《Nii Nami》紀錄長片獲原住民族電視台紀錄片補助計畫,與Flying V民眾募資計畫。2019年至今為米粑流藝術季拍攝宣傳片,現於花蓮、義大利兩地間創作。
工作人員
製片:林介文(Labay Eyong)
2008年從西班牙返鄉後致力於藝術創作與Truku傳統編織文化工作,藝術創作也深受其影響,2013年接下新城火車站公共藝術,開始追朔 Truku的歷史,於是對傳統價值在現代社會扮演與衝突產生濃厚的興趣,並思索生為一個當代藝術家如何對自己的族群有所貢獻。現在在家鄉紅葉部落創作,熱愛傳統織布文化、軟雕塑、空間裝置,試圖在拼湊材質的過程中尋找本質精神。「我們在這裡文化藝術工作室」負責人。
行政聯繫:蕭秩瑄
台中人,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電視組畢,現為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