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普拉斯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關於演出
主角為「演員」徐堰鈴,一名女子,她扮演詩人普拉斯,又是作品反映的普拉斯的自我,是普拉斯內心的諸面相,生平中的諸人物,又或者只是一個遙遠的同名之人……。全劇以《高熱103度》作品為意象,設定於普拉斯死前的長夜,試圖從丈夫泰德的陰影中走出,卻又罹患了久治不癒的感冒,持續地發著高熱,憂鬱症隱隱浮動,自毀的慾望高漲,愈痛苦,愈覺得飽滿,愈瀕臨死亡,從口腔和指尖流洩出的語言愈激越清明,她聽見自己的詩句,將空氣擦撞出白熱的火花,一直以來她期待自己熟成的時刻,才華完全展現而且源源不絕的時刻,也是自己幾乎耗盡、最絕望的時刻……過去的幽靈出現,栩栩如生又彷彿是自我的分身,她跟生命中的這些人對話,也是向自己詢問、向自己索求…。
本劇首演於2008年4月,獲選第七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九大表演藝術;此次應文建會和巴文中心邀請赴法國亞維儂OFF演出,將擷取劇本《高熱103度》片段重新發展為60分鐘的版本。回歸最純粹極簡的舞台元素,演員徐堰鈴將挑戰聲音、身體與影像的對位、反差與交響,展示出普拉斯的自我與世界決裂的不可得,因而肉體與精神不斷分裂,渴望著死亡之後生命的洗滌和重生,一種如拉薩路夫人般死而復生的汰舊換新,一種靈魂塵埃抖落之後的輕盈。
計畫實施效益、特色及影響
1. 更趨成熟和完整的製作格局:
《給普拉斯》演出在台北場次選擇以中型劇場空間(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廳)演出,除了演出形式和劇場美學的考量外,也藉此挑戰劇團在中型劇場規模的製作能力,而演出成績也成功讓學者專家以及觀眾,看見莎妹劇團在小劇場格局之外,更成熟的製作和更完整的格局,並突顯莎妺劇團向來對於製作品質高門檻、高標準的精準要求。
2. 編劇、導演、表演三者分工,探索劇場語言與表演技藝:
本次製作將編劇(周曼農)、演員(徐堰鈴)和導演(Baboo)三者拉到一個平行創作的位置,透過三者密集工作、交互操演辯證,形成一個在結構、形式和表演上都更豐富的作品。在探索文學轉譯劇場的路徑上,有效地將文學的語言轉化為劇場的語言,文學的敘述技藝轉化為演員的敘述技藝。而獨角戲的演出形式,也讓導演Baboo在劇場美學上有更精準的實踐,讓演員徐堰鈴在表演上,有了更細膩飽滿的層次。
3. 異業結合、資源共享,達最大宣傳效益:
本劇從2007年12月即展開預購宣傳,不僅得到保養品公司AESOP在文宣上的經費贊助以及誠品書店通路的配合,由美術設計聶永真所設計的宣傳品更頗吸引目光,在1月售票即已達到9成,隨即宣布台北與台南各加演一場,原計畫8場的演出也增加到10場,估計有1,800名觀眾觀賞到這次演出。
演出人員
編劇:周曼農
演出:徐堰鈴
導演:BABOO
串場演出:施名帥
舞台監督:吳維緯
舞台設計:梁若珊
燈光設計:黃諾行
服裝設計:謝介人
音樂設計:陳建騏
動作指導:鄭宗龍
動作排練:劉怡君
聲響影像設計:王仲堃、周東彥
美術設計:聶永真
攝影:Loki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