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祈羽個展》
廖祈羽
展覽介紹:
本次展覽的標題訂為「清明夢」;清明夢是指做夢時知道自己在做夢,是一種意識完全清醒的做夢狀態。
回想做夢的經驗,是有那麼幾次確知自己在夢中一某個時刻、一個關鍵線索讓人突然意識到,「啊是在做夢」。
我夢見兒時的玩伴還有全家一起出遊野餐,陽光閃耀耀的,空氣有種清新的味道。在意識到自己已是個成人,而玩伴仍然是孩童的樣貌時,便察覺這是在夢中。即便是在夢中,快樂如此真實。
現實中,我們憑藉著感官與身體接收來自外部的訊息,影響思考與行動,相對於現實,清明夢是對自我內部的查照。
玩伴在幼稚園畢業後就失去連絡,友誼的純真美好卻仍不時出現在夢中。
我們的記億往往由於複雜的時序、重疊的經驗,與真實事件間存在著一個空隙,想像造就了這個間隙,當我們回憶的時候,會隨著心理狀態、情緒、還有對事件的偏執產生我們以為的記憶。這間隙的萌生與創作是一種類似經歷,它們都是經過想像與理解進一步梳理出的細膩情感,它們依附日常生活,卻又透露出細微差異,其衍生物感性微妙。
想像與記憶建構了夢境,而我的影像也是。
本次展覽透過多件錄像與錄像裝置,影像中的場景奠基於日常經驗的觀察,但又經過修飾,有時是再造。敘事中,我擁有多重身分,她們各自演繹著某個人生片段、一種普遍的私密經驗,延續過去作品,著重選擇與飲食相關的場域事件,一方面出自個人熱情,另一方面則是它有著生命不可或缺的經驗特質。觀者易於在影像中投射、回憶,而想像也藉此延伸。
如果說清明夢的世界提供了比日常生活更遼闊的舞台,讓想像所及的事,都有可發揮空間,可以與想念的人相會、克服現實的恐懼、享受完全的自由。那麼創作也是。
現實與清明夢的對照,即便充塞無奈之感,我們難逃傷感與命運,記憶裡所有好的壞的卻也因此支撐起我們的真實存在,以及向前走的理由與勇氣。
作品介紹:
本次個展共計展出兩件單頻道錄像、三件錄像裝置、四件數位攝影,作品的主軸圍繞著記憶、現實與夢境。其中兩件單頻道錄像〈Picnic〉與〈清明夢〉,畫面中的人物都沒有露出完整的臉部輪廓,靈感來自於小時候的家庭照片;我有一張兒時相片,是生日的時候爸媽邀請鄰居小朋友來幫我慶生時所拍攝:所有人排排站,大家的臉部表情都很歡樂,只有我一個人的臉完全被手中的汽球遮住,畫面中只露出小小的身軀。這張照片令我印象深刻,也許在當時照片被沖洗出來的當下,我們會感覺這是一張失敗的照片,但在歷經許多時光之後,在重新翻閱到這張相片時,卻會被它所深深吸引。面對許多沒拍清楚臉孔的老舊家庭照片,它激起我們回憶的欲望,同時也引發想像。我們在回憶的過程中,不斷從過往的經驗與記憶中重組,試圖尋回那些記憶的碎片,有時候甚至分不清楚究竟是真實的記憶、曾經的夢境,抑或是延伸的想像?
當觀眾無法辨識影像中的臉孔時,少了角色身分的認定,取而代之的是觀者的經驗投射,這些人物在野餐場景裡、家庭餐桌前,反映的是大部分人曾經擁有的經驗與情感,即便不是親身感受,卻也易於聯想。
在這兩件作品中,野餐或是食物成為引領我們回到過去或是進入夢境的線索與途徑,透過飲食的經驗,影像連結到記憶和情感。
展示於伊通公園3樓的四件數位攝影〈The Shining series〉,畫面中的女子與廚房某處併射的奇異光線,靜止於瞬間ー時間抽離了,光線依舊;我們觀看作品的此刻,彷彿與影像中的人物同時為生活的某個角落逕自發光的景象感到驚奇。
這次展出的三件錄像裝置作品〈Heavy Rain series〉同樣穿梭於夢境與清醒,透過鏡面裝置,觀者在觀看過程中歷經觀看自己與影像中人物浮現的過程,彼此形象從疊合到消失然後再現,短暫的時間裡,我們對鏡子注視自己卻又看見另一個他者。
影像中的女子佇立在雨水中,直到眼睛睜開注視觀者之前,彷彿有種受難者的形象;但在眼神交會的短暫時刻裡,感受到的不再只是軟弱,反而是在看不見的事件之後,展現無所畏懼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