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一起走進光裡》 —— 給偶戲演員的光影/物件工作坊
饕餮劇集邀請資深物件操偶師、偶戲藝術編導演暨戲劇教育工作者薛美華擔任講師,以偶戲演員為主要授課對象,同時加入編導與燈光設計等劇場工作者,針對光影與物件創作進行為期一個月、總時長超過24小時的工作坊。
課前規劃了日常光影觀察與資料搜集,透過每週固定的線上繳交活動,建立「光影自在生活中」的習慣,做為參與者進入光影實作的暖身。正式工作坊內容包含手電筒光源操作、人體影戲、光影面具、東方傳統皮影戲、影偶製作、影偶動態練習、光影質感探索、OP機原理與操作、光影箱等等。透過多元光影呈現手法的介紹,盡可能為表演藝術工作者開拓創作視野與能量。
最後一堂課安排了邀請制呈現,共有偶戲、物件、燈光等不同領域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約25位出席,欣賞由10位工作坊參與者各自編創、呈現的個人片段。10個小品創作中,不僅有手電筒、光影箱、OP機、光影面具等等在工作坊中探索過的各種光影手法,甚至有參與者結合了兩種以上的呈現手法完成小品。除了狹義定義上的演出,小品中不乏裝置性、互動性的作品,美華老師也提及這樣的小品聯演作為新型態展演的可能性。呈現後安排的交流時間也讓不同背景的觀眾與創作者們分享觀賞心得,使得這份光影創作養分得以擴散、發酵。
饕餮劇集
2019/04/23
林頎姍
近年重要活動:
2024 饕餮劇集《亡命紀事:我是誰》
2024 序場讀劇節《亡命紀事:我是誰》
2023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泡泡色地帶》
2023 《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2023 兒童藝術節前期發展《不看前面的時候》
團體簡介:
饕餮劇集是一群年輕劇場創作者的集合體,以貪食的神獸命名,希望能在創作的路上永不饜足。比起變造形式以求劇場幻覺,我們更重視「觀眾」在作品中的同在。比起定調為關注「社會議題」的團隊,我們更意識到所有議題終將回歸於「人」。我們希望能發掘出平常不易見得的切面,以戲劇作為社會參與的管道,成為一座具創造力的溝通平臺。
饕餮劇集是一群年輕劇場創作者的集合體,以貪食的神獸「饕餮」為名,希望能在創作的路上永不饜足。2017年創團,2019年正式立案,以劇組成員集體發展為主要創作形式,題材多元且緊扣社會。
創團作《After Piece_從今以後》虛構了一場憂鬱症患者可能的告別式;舞蹈劇場《白噪音》與線上劇場《迎魂歸來》系列,速寫了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故事;《郊・遊》將新馬戲融入清代鹿港郊商的歷史;在新冠肺炎盛行時,以物件與肢體劇場《山鬼》探問瘟疫的誕生;與劇作家郭宸瑋合作《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照見黑戶、新二代與東南亞移工。
2023年,饕餮同時開展三個非常不同的製作:讓親子們躺著看的影戲《不看前面的時候》,透過共創演員們與思念有關的故事,探索非典型的觀演體驗;以創作者的約炮經驗為素材,提問當代女性之性處境的獨角戲《泡泡色地帶》;《東南亞移動三部曲》之《一個沒有神的地方》,結合說故事劇場與饒舌,諷刺全球化的勞動與遷移樣態。
饕餮即將邁入第七個年頭,比起變造形式以求劇場幻覺,我們更重視「觀眾」在表演藝術作品中的同在。與其將自己定位為關注「社會議題」的製作團隊,我們更意識到所有議題終將回歸於「人」。我們希望發掘出平常不易見得的切面,以戲劇作為社會參與的管道,從而成為一座具創造力的溝通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