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歐洲宮廷音樂系列(六)天籟-古提琴獨奏

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庫普蘭巴洛克合奏團)

  • 18世紀歐洲宮廷音樂系列(六)天籟-古提琴獨奏|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庫普蘭巴洛克合奏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18世紀歐洲宮廷音樂系列(六)天籟-古提琴獨奏|福爾摩沙巴洛克古樂團(庫普蘭巴洛克合奏團)|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演出內容:

早於1637年,馬蘭.梅森已在其《宇宙和諧》中告訴我們低音古提琴與人聲之間的重要關係:「當然,如果樂器好得可以模仿人聲,而我們最欣賞的就是能貼近大自然聲音的技巧,那麼古提琴就該得到我們的重視,因為它能模仿人聲,包括最痛苦及最喜悅的聲音:古提琴以琴弓來表達這種技巧,其引弓的時間跟人聲的呼吸相若,能透過活潑、倦怠、快速、從容及強調的奏法來表達歡樂、憂愁、靈活、溫柔和勁度。同時,左手的顫音和細緻的指法也能巧妙地演活其神態及魅力。」

計畫特色:

1.月初即開始一系列的示範講座及全台(台北、台中)兩場的電影欣賞講座,受到熱烈的迴響,可見得只要有計畫的推展古樂或相關的藝術活動台灣民眾是十分常喜愛並熱情參與的!

2.台北這場票房出奇的好,一直到開演當天上午還有人在臉書求票,巴洛克古樂經過這些年來的推廣,活絡了台灣的音樂藝文生態,也確實開發了音樂欣賞的潛在人口。

顯示完整資訊
演職人員簡介

演職人員簡介:

菲利普·皮埃洛 Philippe Pierlot / 古提琴 Viola da Gamba

菲利普·皮埃洛出生於在比利時的列日。與古提琴大師Wieland Kuijken在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專修古提琴演奏。

身為利恰卡爾古樂團的團長,除了專心致力研究17世紀的早期歐洲音樂,因而提供了民眾對許多作曲家和作品的認識進而發掘其中極大的音樂價值。並有許多是專為他寫的現代作品,也是少數能演奏 baryton(古提琴的家族)樂器的演奏家之一,海頓就曾經為這稀有的十八世紀時期的樂器寫了至少150首三重奏、獨奏和其他的曲目。

皮埃洛身兼古樂演奏者、教師、研究者,經常受邀請作復原及改編ㄧ些早期樂曲的任務, 包括非常重要在1999年為已被遺忘300年的法國作曲家馬林 · 馬賴斯(Marin Marais)生平最後ㄧ齣歌劇《Semele》,重構遺失的器樂聲部,並於2000年6月在布魯塞爾指揮演出,以及蒙特威爾第的歌劇《Il Ritorno d’Ulisse》,執導改編古提琴和彈撥樂器聲部,和巴赫的« 聖馬克受難曲» 。

在他錄製的唱片中,最重要屬德國作曲家舒茲(Heinrich Schutz ,1585-1672)《七個詞》(The seven last words)及韓德爾《聖樂復活神劇》 (Oratorio la Resurrezione)、德國XVIIe世紀時期的古提琴音樂,......

1995年開始,錄製馬林·馬賴斯(Marin Marais)為古提琴寫的全部作品。

最近錄製巴赫的《Tombeau pour S.M. la Reine de Pologne》 及清唱劇 BWV 198《TrauerOde》得到了許多重要的唱片大獎像是 「Grand prix de l’Academie Charles Cros」、留聲機唱片大獎 Gramophone 的「Editors Choice」和 「Choc de la Musique」...等,與 Emmanuel Balssa, Eduardo Eguez ,皮耶·韓岱(Pierre Hantai)ㄧ同錄製的庫普蘭古提琴專集 (Pieces de viole)獲得法國音叉唱片大奬 「Diapason d’Or」,並在2009年出版巴赫的清唱劇 (Aus der Tiefen)唱片,受到德國 「Preis der Deutschen Schallplatten Kritik」等重要唱片大獎。

菲利普·皮埃洛與大提琴演奏家瑞納‧齊普林 (Rainer Zipperling)及小提琴家 Francois Fernandez 成立唱片公司「FRORA」,以提供演奏家更自由、更個人化的風格,錄製自己所選擇的曲目。

現為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音樂院與荷蘭海牙皇家音樂院(the Royal Conservatory of The Hague)教授。

2015年5月受兩廳院之邀,率領利恰卡爾古樂團來台演出。

顯示完整資訊
文宣品
相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