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群島資料庫:海盜、電波、隔離圈

  • 2020群島資料庫:海盜、電波、隔離圈|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2020群島資料庫:海盜、電波、隔離圈|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海盜」(the piracy)、「電波」(the radiowave)、「防疫圈」(the bubble)是我們從世界大戰到新冷戰時期的環太平洋地緣觀察到三種穿越現代民族國家邊界的非常規情境。「無線電」的本地歷史源於日本帝國在統治臺灣的1930年代,應用廣播無線電對南支南洋宣傳共榮圈的理念,本島成為帝國發揮廣播作用的最南方基地。南洋海盜的淵源涵蓋從鄭成功攻佔澎湖對抗荷蘭人的治台背景,連結現代馬來群島的海上民族。而自COVID-19疫情成為全球「新常態」以來,2020年五月紐西蘭政府表達考慮拓展包含應對疫情成功的亞太防疫圈;為了確保經濟發展,首先將包含紐、澳在內的「跨塔斯曼發展圈」(Trans-Tasman Bubble)概念擴大至南韓與臺灣等國家以解除旅遊限制。這個「泡泡」的生命政治,更有別於原本民族建構作用的「想像共同體」血緣性。

在COVID-19的國際新常態裡,啟發自馬來群島的「群島資料庫」如何透過三個關鍵詞,重新想像某種從生物性建構到政治性排除的「共同體」作用?而這些非常規的區域歷史實踐,又何以讓我們能從中發展應對全球流動性危機的對策?本計劃包含九月於新加坡soft/WALL/studs藝術空間(簡稱s/W/s)合作工作坊之背景專訪,群島藝術家的計劃導讀、直播見面會及線上廣播節目,借助視訊技術之助,邀請合作藝術團隊進行「電波」、「海盜」與「隔離圈」主題的訪談、翻譯等文獻庫建構。對象包含新加坡s/W/s核心成員、「群島資料庫」邀請合作或提案的馬來西亞藝術家陳子豪、印尼團隊Irwan&Tita與新加坡團隊Post-Museum之最新計劃。同時,有三場「群島資料庫」空中見面會(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於臉書串流直播+現場實況),共計收錄共計八篇雙語文獻於「數位荒原」網站專題(其中四篇為翻譯),並以「聲音扭蛋」錄音作為線上廣播節目的技術物再利用。

顯示完整資訊
活動紀錄
成果報告書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
獲補助者顯示完整資訊
團體名稱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立案日期

2010/11/11

負責人

羅仕東

團體簡介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為藝術家團體,成立於2001年板橋。透過開放工作室、講堂、展覽策劃、座談會等方式,提供一認識現、當代藝術相關之形式與機制等內容之管道。成員除以個體藝術家身份活躍於當代藝術體系,同時冀藉由「打開-當代」作為一個可共同討論、生產、激撞的藝術思考平台,持續發生多樣的藝術實踐與對話。我們的工作包括藝術策展、跨領域交流、研究與出版,以及提供可行的資源。近年來,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除了持續探索藝術創作與展演的新形式外,也對外的開始走向國際,透過創作、進駐、展演三個方向,建立起藝術文化的交流模式。

目前成員名單:

  • 站長/羅仕東
  • 行政經理/林齊品
  • 成員/陳嘉壬、羅仕東、許家維、鄭文琦、林文藻、高萱

2014-2017重要活動:

活動名稱:CO-Temporary 第二階段 伊圖阿巴的島
時間 :2017/10/18-11/30
地點: 印尼日惹

活動簡介:此次計劃「CO- Temporary 第二階段:伊圖阿巴的島」( CO- Temporary #2:Itu Apa Island ) 是以位於南海諸島中的太平島國際名稱Itu Aba Island為符號。太平島的國際名稱Itu Aba Island在馬來語的意思:「那是什麼島?」,也像是台灣-東南亞在區域間試圖找尋交流與互相映射座標之下探索和提問的潛流。 本次匯聚八位台灣藝術家並與印尼日惹的藝術團體LIFEPATCH合作。以LIFEPATCH今年初承租下來的新空間為震央,專注於延伸計畫概念:「那是什麼島?」,讓空間本身與藝文平台的再建構作為雙方對話與交流的基礎, 同時亦是對印尼藝文的特殊性場域的進一步建構。一如打開-當代從成立以來,歷經多次的搬遷、移動,建構、拆解到面對未知與再想像。藝術空間在此一過程中並不僅是作為倉儲,或畫廊般的場所,亦非僅是凸顯個體藝術家與累積其藝術資本的場地。不同於駐村創作的形式而選擇透過共同層層地「建築一個空間」在不同的獨立藝術空間、團體、成員之間建立一臨時與全新的異質性聯結,將每位不同經歷、背景、文化的人們,拉回至一零點,去尋找「身體-空間-島嶼」生成的可能。

活動名稱:CO-Temporary 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
時間:2016/7/9-10
地點:台北當代藝術中心

活動簡介:本次「CO- TEMPORARY 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暨論壇」中,我們試著以三個主軸策進,繼續延展與深化東南亞藝術圈的連結,首先「CO– TEMPORARY」之概念,乃是透過一種臨時性的共同合作概念,透過與OCAC成員討論,創作計畫互助、交換駐地創作、工作坊進行。第二個部分則以論壇形式進行,根植於長期東南亞藝文生態的關注,本次我們邀請來自印尼、柬埔寨、新加坡、馬來西亞共計六個重要的藝術空間,其中包含駐村單位、藝廊、藝術家自營空間等,共同探討在不同的國家、宗教、文化、經濟、地域等條件下,其對於藝術生態的影響,以及藝術空間面對這樣時代脈動,其所採取的生存策略以及困境。

相關報導:藝術家雜誌2016年9月號496期267頁(特別報導—亞洲視域: 從「地方性」到時間的轉向—Co-temporary:台灣—東南亞藝文交流⊙鄭文琦)

活動名稱:MITTing 緬印台泰文藝交流論壇
時間:2014/2/8-9
地點:URS 21中山創意基地

活動簡介:MITT作為緬甸、印尼、台灣、泰國間藝術家團體的一個臨時性藝術與文化網絡,同時也作為一個聚合集體能量去共同想像區域間對話與交流的動詞。為了進一步回應並探索新自由主義全球經濟體系與各自的政治脈絡下,藝術家的行動力與組織,MITT的會面將是一個檢視藝術實踐者如何應用自主性的行動來穿越既定疆界,與耕耘未來文化生產的共通性文法的機會。

MITT的提出並非作為一個固定的組織,而是在我們共享共處之區域間的一份聯繫、一個聚會、一個對友誼的邀請。這是將我們在大型文化運作機制、藝術市場、全球化系統之部署影響以外,直接標繪新的會面點的行動。這樣的聚會也反應了一種區域間小型藝術團體的新批判傾向,以諸眾建構異議空間,生產草根性並具有區域性認同的機制風景,協助彼此促進創造屬於自己的另類藝術系統、經濟循環以及藝術生產裡新的文化匯率與開放共享資源(commons)。

顯示完整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