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場符號意義之能動性、解構與覺知互文觀察

石志如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本計畫以「劇場符號意義之能動性、解構與覺知互文觀察」為主旨,深入觀察劇場演出中,作品如何透過劇場元素、結構、符號意義等,傳遞作品本身或編創者的核心思想與價值,並探討藝術作品如何讓觀者透過感知,反饋作品中的社會性、教育性、文化性、時代性等意義。

在整個書寫計畫中,作者石志如從各團隊製作的立意與方向,持續累積過去曾書寫的團隊進行深入觀察,並聚焦在作品製作的主體意識。如:何曉玫Meimage Dance的鈕扣計畫,四位返國首次發表新作的舞者,如何與「家」扣連;創團25週年的組合語言舞團,最後息影之作令人感傷;2016年才創團的易製作,首次跨域合作旋即掀起熱烈討論;羅文瑾稻草人劇團的文學與舞蹈之跨域創作,是該團近年較具指標性的發展方向,值得長期觀察;北藝大的年度展演本為學校成果展,今年(2019)拋去雲門派框架,與南台灣南應大舞蹈系皆回到自身在地性,並反身回望國際視野,是值得關注高校教育對台灣未來舞蹈生態的發展趨勢;國際級的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與香港舞蹈團對於台灣舞蹈或劇場展演的影響力不容小覷;黃翊工作室這一年風風火火的跨域製作已累積相當口碑,其創作新穎手法與舞台技術性的突破,對觀演感知經驗的影響程度,還需持續關注;來自南台灣的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這幾年跨國合作計畫主要聚焦在視覺藝術與多媒體的跨域表演媒合,為南臺灣帶來國際視野;同樣成立25週年的古舞團,繼去年發表紀錄片為台灣接觸即興的發展史有了詳盡的脈絡紀錄,今年繼老中青三代同台演出為主軸,持續為接觸即興在台灣的新詮釋。另外尚有新創立的舞團與新導演加入表演藝術行列,整體去年表演藝術活動,可謂是相當蓬勃與具生命力,不管是息影離開抑或是新團草創五年內的團隊,都是作者所關注的層面。

這次書寫計畫20篇評論,依照特徵共分為以下類別:

舞蹈類

  1. 國外團體2篇(侯非胥・謝克特現代舞團、香港舞蹈團)
  2. 跨國共製3篇(黃翊工作室+日本黑川良一+荷蘭室內合唱團、風乎舞雩跨領域創作聚團、Mafia跨域藝術)
  3. 返國發表個人新作3篇(何曉玫Meimage Dance、李貞葳、林怡芳)
  4. 產學製作1篇(台灣藝術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銀科技、工業技術研究院)
  5. 創團製作1篇(牧夫肢間舞團)
  6. 收團製作1篇(組合語言舞團)
  7. 舞團獨立製作4篇(易製作、古舞團、翃舞製作、滯留島舞蹈劇場)
  8. 短篇/實驗製作1篇(林依潔團隊、羅文瑾稻草人劇團)
  9. 教育方針1篇(北藝大、南應大)

戲劇類

  1. 華文創作劇本1篇(盜火劇團)
  2. 劇團獨立製作1篇(盜火劇團)

其他類

  1. 嘉義市藝術節開幕製作1篇(戊己劇團)

原計畫希望增加戲曲評論,但作者在觀賞數場演出後,深覺自身在其專業能力上,其深度尚不足為戲曲製作進行評論,因此,身為評論人,仍需繼續鑽研相關表演藝術專業能力,尤其在戲曲史的部分。這也是作者認為,不是所有演出,評論人皆能評,必須要有足夠的史學專業知識,以及理解該領域的美學風格、發展脈絡等,方能以客觀的觀點進行論述。因此,作者在今年聚焦在舞蹈與跨域的製作。此部分略與計畫有些差異,期盼未來累積更多相關專業知識後,再為戲曲製作努力留下美麗的表演詩篇。

顯示完整資訊
評論文章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