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加演計畫
四把椅子劇團
一、《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演出內容-劇情大綱
故事從一場關於「馬密」的紀錄片發表會開始。
感染者馬泰翔(綽號馬密)在九○年代曾經創立了「馬密之家」,在這裏,許多病患以及志工出沒,他們一度是彼此的家人與生活支柱。直到某天,馬密之家被匿名者檢舉濫用藥物、開轟趴,這個曾經是感染者們的庇護所因此解散。
十多年過去,女子均凡因私人因素想知道馬密之家解散的真正原因,決定追尋這一切的源頭-馬密,因而開始了這一個紀錄片的計畫。均凡靠著馬密留下的一本日記,探訪了他身邊的親友。每個人口中的「馬密」彷彿都是不同的人,均凡在訪問拍攝的過程中像拼圖般逐漸拼湊起「馬密」的一切,同時,卻也在不同立場的人物對於馬密的描述之間,重新思索真相。
最後,馬密本人出現。他的說法會是最後的答案嗎?或只是一種可能的回憶錄?
二、《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演出形式
《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由劇作家簡莉穎經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與人物專訪寫作而成,並且以一場關於「馬密」的紀錄片發表會作為故事的起始。劇中出現角色多達40位,在女主角均凡和他們的「訪問」之中,觀眾彷彿不同地切換鏡頭視角,從不同的距離檢視「馬密」的各種面向,到最後,跟著均凡探究這一切的虛實真假。
演出形式將以即時攝影(Live Camera)與現場12位演員互文表演,試圖以劇場的在場性和影像元素的搭配來呈現劇本裡「偽紀錄片」的潛文本形式,並且透過現場攝影機的鏡頭運動讓觀眾的存在成為演出的一部分,藉此強調本劇的「群像感」。演員同時也是操作攝影機的「攝影師」,以此呼應文本裡對於真相的虛實探問:是誰「製造」了可見的事實?又是誰「述說 / 拍攝」公諸於世的真相版本?
影像鏡頭的縮放成為顯微鏡的劇場性轉化,無法真正進入人體的凝視與窺探則隱喻了醫學之外的「病毒」如何吞噬人際體系,以及「這群人」與這個社會之間的病理關係。在簡化的演員數量上試圖藉由重複扮演呈現此劇本的群像百態,帶領觀眾從馬密與其他角色所經歷的一切,微觀回溯自1999年至本世紀初期的當代台灣縮影。而,這個演出所注視的,將會是我們不曾低頭看過的「自己的影子」。
四把椅子劇團自2015年《How To Be Good》、2016年《刺殺!團團圓圓之通往權力之路》等作品開始,便逐步探索即時攝影在劇場創作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不僅視其為「形式」的外在框架,而是將影像(螢幕 / 光影)當作空間的一部分,更甚之,影像應該是「內容」的一部分,而不是內容的外衣。《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在文本形式中已經擁有明顯的影像特性,因此,本次演出對劇團的美學面而言也是良好的機會,將繼續嘗試實驗即時攝影和劇場性的交互作用。
三、計畫實施效益與特色
1、演出前半年開賣,三天內1100張即全數售罄,加開場次也在六分鐘內全數售罄,造成一股一票難求的搶票風潮。
2、對於台灣愛滋病之文化、歷史,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讓觀眾了解,並讓觀眾對於這些生活在我們身邊但是不會被注意到的人們更加關懷,達到劇場的社會功能。
3、為本劇團與編劇簡莉穎繼《全國最多賓士車的小鎮住著三姊妹(和她們的Brother)》之後一次合作,不但叫好叫座 ,彼此合作默契亦更融洽,朝持續穩定合作推出質、量兼俱的作品的方向前進。
4、紀錄當代台灣社會之形貌,沒有翻譯劇本隱晦難懂的台詞與文化隔閡,讓觀眾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