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慢行——從大稻埕至金瓜石
賴舒亞
一、創作論述
同樣是落雨的午後,我在家鄉金瓜石,回到緩慢民宿,坐在靠窗的座位,不遠處,大肚美人山靜好地坐落海邊,那樣寫意般和我相對,有別於上回與家人返鄉,這一次我選擇獨自回來。有時候,一個人好像比較容易聽見時光和歷史在耳邊輕聲細語的恩寵。
這裡是臺灣東北角的金瓜石,我土生土長的家鄉,曩昔因淘金而繁華,在礦坑全面封閉後一度沒落了。因電影《悲情城市》、廣告藍山咖啡來此取景,才又替山城注入生機。有一年初,我回鄉短住,現定居於金瓜石的朋友邀約我至家中小坐,聊及已經出版的《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榮枯》、《一想到九份》、《舒旅金瓜石》這三本黃金山城之書,希望在走讀與旅行之外,是否能就歷史的脈絡向內挖掘出更多無形的礦產。
後來,在迪化街的福來許咖啡館,朋友問我知不知道大稻埕與金瓜石的關係,我有些疑惑請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聯嗎?」看出我的不解,他說,清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劉銘傳籌建臺灣鐵路,一八八七年四月在臺北的大稻埕開工,當時的臺北車站坐落在大稻埕。換言之,假若臺灣鐵路沒在大稻埕開工,就不會有工人在基隆河邊清洗飯碗時,無意間發現河裡有沙金,也不會因此溯流而上,陸續發現小金瓜與大金瓜露頭,掀起淘金熱。
因此,我在想如果能將這一段寡為人知的金瓜石與大稻埕的關係串接起來,繼而往前爬梳跟金瓜石有類似光景的大稻埕,亦為美事一樁,宛若光陰的手指溫柔地在每一個飽含人文和歷史分量的石階上,彈奏出一首又一首的樂章,既是古典,也是現代。
二、作品簡介
金瓜石發現大金瓜露頭,一九八三年產金量達將近七萬兩高峰,聚集約莫八萬人在此淘金,曾被譽為「亞洲第一貴金屬礦山」,直到一九八七年臺金公司歇業,礦區土地由臺灣糖業公司接收,百年採金歲月正式畫下休止符。
至於大稻埕,一八六○年淡水開港後,大稻埕成為臺北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大稻埕的茶葉貿易在洋行的帶領下,不僅市場擴大,更造就驚人的繁榮。日治後,日商抵制洋行勢力,市場轉以日本與東南亞為主。戰後淡水河淤淺逐漸失去河港功能,臺產茶葉不敵錫蘭紅茶的競爭而沒落,之後臺北市區向東發展,人口外移。旅者自東處來,愈向西,臺北城就愈發老舊,城市發展迄今,城東得意,百年城西卻洗盡鉛華。
本書將以歷史、人文,地理、生態環境等,從兩地發跡至沒落,到四面八方復湧進人潮,再度活絡,這一批批外來者如何融入當地生活、在地居民面對生活型態轉變的因應方式等作為書寫主軸。
- 《黑色聚落—記金瓜石的枯榮》(2017)
- 《過癮》散文集寫作計畫(2014)
- 〈挖記憶的礦〉散文集(2004)
賴舒亞
-
2008
〈挖記憶的礦〉入選《青少年臺灣文庫Ⅱ──散文讀本3》
-
2007
《挖記憶的礦》出版
-
2007
《美麗與滄桑──黃金山城的今昔》出版
-
2003
〈人生回甘的50種幸福能量〉
-
2003
〈挖記憶的礦〉入選92年散文選
-
2013
第36屆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組優選
-
2004
第04屆吳濁流文藝獎,散文貳獎
-
2004
故鄉的文學記憶散文獎佳作
-
2003
第26屆時報文學獎鄉鎮書寫獎不分名次
-
2010
接受《明道文藝》邀稿
-
2009
接受國語日報訪問,談創作
-
2008
至高雄市立圖書館分享《挖記憶的礦》
-
2003
〈挖記憶的礦〉入選《九十二年散文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