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

彼勇‧依斯瑪哈單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倫敦原住民當代藝廊 The Baldwin Gallery / 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新文化創意研究中心 ICCE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 國際邀請展|彼勇‧依斯瑪哈單|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創意文化創業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Creative and Cultural Entrepreneurship at 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教授們、策展團隊與臺灣十四位的受邀參與的藝術家們的合作過程,完成透過臺灣原住民多媒材的當代藝術(涵蓋行為藝術、視覺平面藝術、裝置藝術與展演藝術)的策展實踐,從地方、國家和跨國層面上展示肢體展演的行動(performative and curatorial activism)和族群美學空間(aesthetics of ethno-spatiality),同時在原住民行為展演和裝置藝術作品中創造多元文化結合的精神。我們不僅回顧臺灣原住民族1990年代的基進(radical)、表述行為藝術(performative performance art)的演變與精神,並且執行一個藝術策展實驗讓觀者參與現今發生重要的社會文化辯論,例如多元文化、全球原住民族的小米文化、飲酒文化與當代的原住民(lndigeneity)等。

著重於關注原住民的藝術力,以反思、促進和公共辯論的議題傳遞,將會是提供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與挪威政府文化部「挪威當代藝術中心」(Office for Contemporary Art Norway)的實踐合作機會,並彰顯臺灣原住民的當代藝術在歐洲國家的推廣,有助於未來規劃原住民藝術家參與國際性非商業展覽之合作性工作,特別是來自非西方國家的原住民藝術家,在倫敦和其他主要藝術首都的美術館和博物館展覽中,呈現過高程度上的忽視,由於他所涉及的社會問題,此類型的展覽非常容易獲得和發人深思。這種參與式的進程是一個探索社會政治、個人和自我身份建構的表演性作品的持續同化過程。藝術家們一直將自己的作品視為社會和教育轉向的工具,運用民族美學、諧和節奏的風格與方法,以及原住民在地策展美學,創造出強烈的氛圍和視野,更進一步讓此展覽發揮宗旨其探索社會文化和飲酒的問題和現象。

藉由原住民在地美學概念的框架,此倫敦國際邀請展將策重於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策展製作,與六位臺灣原住民與非原住民藝術家-東冬.侯溫(Don Don Hounwn)、 安聖惠(Eleng Luluan)、 依法兒.瑪琳奇那(Eval Malinjinnan)、 彼勇.依斯瑪哈單(Biung lsmahasan)、 漢族黃旭宏(Hsu-Hung Huang)與漢族薛喻鮮(Yu-Hsien Hsueh)的合作性策展與基進策略,經由原住民部落觀點和思維的表述,對於理解在地的美學是相當必要的,不僅建立與設計演繹行為空間的涵義,更進一步修訂與更新臺灣當代藝術策展歷史的策略 。

由此,臺灣原住民族新型態批判空間策展(neo-criticalspace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curating)重新塑造了對於原住民小米文化與飲酒過度現象之生產場域的想像,讓能參與者與觀者在同一個策展空間和時間產生多元文化等種種問題之討論,有更多元的解答。

展覽名稱

《剝奪: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的履踐相遇》(Dispossessions: Performative Encounter(s) of Taiwanese Indigenous Contemporary Art)

策展論述

「雖然將原住民族酗酒歸因於基因,迴避了歷史殘酷的現實,但是一般仍然認為酒精濫用是一種持續性的殖民主義折磨與傷害。

不過,就在酗酒區別於成癮、暴力、疾病、死亡、禁忌,以及不同於他在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儀式性的使用下,小米酒預示的是文化的回復與連結。

在殖民主義重演的情況之下,小米酒的分享,以及他具體實現於原住民表演(行為)藝術、復活前殖民儀式,讓慶典與連結得以發生。」

「本展覽是前衛、當代、原住民性的,在表達的政治模式上是多重的,從繪畫、現場表演、錄像、到現場繪畫,本展呈現從臺灣原住民視野所見之近來南島民族的藝術踐履知識。」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精選片段
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報告表
相關成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