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蘭陽的腳印:跨域漫遊劇場計畫
「閱讀蘭陽的腳印:跨域走讀劇場計畫」欲從應劇中心所關懷的民眾敘事出發,以宜蘭羅東、礁溪為地基,連結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作家、專業劇場工作者及手機程式開發團隊,共同展開跨藝文領域和技術媒介融入的漫遊劇場實驗。此計畫共分為七個階段:
- 跨領域核心工作團隊共識會議
- 讀書會與田野調查
- 文本創作與手機程式技術開發
- 青少年共創工作坊
- 漫遊者劇場示範實驗作品創作
- 內部Try-out測試
- 階段性成果盤點與後續發展規劃會議
計畫中,分別以「礁溪」和「羅東」作為兩個主要地域進行發展。在羅東地區舉辦兩場青少年培力工作坊,由核心工作團隊成員擔任講師,採用應用戲劇方法,引導學生分享日常生活中科技和自我的關係,爬梳自己的青春史,並轉化為短篇創作。在工作坊與學生發展的內容,也成為後續創作的素材。在礁溪德陽社區,我們則以溫泉歷史、大陳人遷徙史為主要取材內容,完成兩個漫遊劇場故事雛形。在本階段性計畫裡,劇團共完成一次try-out演出,產出三套漫遊劇場故事大綱及技術清冊。
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
2006/09/21
賴淑雅
本中心於2006年9月正式登記立案,是一個專職於各式應用劇場工作的非營利劇團組織,以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兩大主軸,進行藝術連結社會的實踐。創辦人賴淑雅九〇年代初期即投身民眾劇場工作,翻譯引介《被壓迫者劇場》實踐理論至華文社會,並於九〇年代中期展開民眾劇場與社區工作結合的實驗,為台灣推動社區劇場的先驅。
社區/社群戲劇工作坊和對話式演出(論壇劇場、教習劇場)是台灣應用劇場發展中心踩在這塊泥土裡的兩隻腳,一步一步紮實地與民眾同行、對話及行動,兩者無一不在實踐劇場與社會的連結、開展各種社會性參與及對話的可能性。
近三年重要活動計畫如下:
(一)「漂泊的聲音——關注移民工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17年起,爭取到國際扶貧組織「香港樂施會」(Oxfam Hong Kong)的常態性資助,將前十年深耕的社區/社群劇場,與對話式演出《尋找露西亞》整合在一起,推展至中學及大學、融入學校的公民議題教育,形成三向度(社區/社群劇場、對話式劇場演出、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
(二)「幽噤的聲音——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劇場計畫」:應劇中心於2020年起,延續對話式劇場演出結合教育性戲劇的循環工作,啟動關注50年代白色恐怖歷史的應用劇場計畫。以戲劇創作演出《紅色青春》及校園戲劇教案研發雙管齊下,對影響台灣社會甚深的一段重要歷史展開批判性的藝術行動。
(三)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及跨域交流
本中心於2011-2022期間,舉辦多場論壇劇場的專業編導演創作人才培訓,期望培力更多青年投入關注社會的劇場工作。於疫情爆發始並舉辦一系列線上應用劇場培訓課程及講座、演出創作,為線上應用劇場工作打開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