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我來了》

程少鴻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台灣!我來了》|程少鴻|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台灣!我來了》(Why did you come to Taiwan?)展覽論述

學者陳光興指出,被殖民者的去殖民工作,必須與殖民者的去帝國運動配合才有進行的可能,展覽從這個設定出發,以藝術的平台做為台灣解殖的實驗場域。考量歷史對應的當代政治現況,就可行性與議題的擴散性,鎖定西班牙在台灣的殖民史做為這個實驗的開端。展覽於是成為一個「沙盒」(Sandbox),在這當中被殖民者與殖民者彼此面對自己的歷史,合作進行去殖民與去帝國的工作。然而,沙盒建立的真正目的是要以此作為引線,觸及台灣近代難以言說的殖民、國族以及族群認同問題。

此次參展的外籍藝術家首次接觸台灣被殖民的歷史,他們以委託製作的作品做出回應。西班牙藝術家拉斐爾.伊凡斯的《魔鬼之鳥,鳥占術》以虛擬實境的技術帶領觀眾回探西班牙傳教士與台灣原住民傳統信仰的相遇。另一位西班牙藝術家芭芭拉.巴洛索《遙遠的福爾摩沙》邀請菲律賓籍移工擔任台北城市漫遊的嚮導,回應自十七世紀以來西班牙和台灣一脈相承的勞力輸入策略造成的跨國族群移動與城市文化變遷。菲律賓藝術家亨麗艾爾.帕格里文安《後–謨區查抄本》描繪西班牙化的菲律賓生活用品、生產工具與宗教器物,反映殖民與文化融合的關係,並做為十七世紀因西班牙殖民來台的菲律賓原住民的替代歷史(alternative history)。

參展的兩位台灣藝術家均透過田野,以及虛實交錯的紀錄片形式構成敘事。高俊宏《丁修女–但是我們從來不會去西班牙傳教》以鬼魂探測、觀落陰和口述歷史的方式挖掘十七世紀至今,西班牙人在台灣的傳教軼事,思考和帝國擴張行動並行的精神志業如何在台灣開啟與延續。李紫彤《時差書寫》以原民部落及女性個人史,作為穿越族群認同與歷史書寫權威的方式,藝術家除了面對外部的影響,也從在地族群內部尋找解殖的路徑。

顯示完整資訊
作品展示
展場圖片
文宣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