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

陳首蓁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 合十參訪傳統工藝:刺繡、棒槌蕾絲工作坊計畫|陳首蓁|國藝會補助成果檔案庫
成果內容
成果摘要

92天的藝遊,行程發想為學習手工刺繡、蕾絲。

刺繡分為兩類學習項目:傳統刺繡技法,與多用於高級訂製服上的Broderies de Luneville。蕾絲則以棒槌蕾絲Dentelle au Fuseau。

前往蕾絲與刺繡已累積深厚歷史的歐洲國家:法國、英國與比利時三國六座城市,加強工藝技法、各式種類見識增廣,並參觀相關織物博物館,藝廊,工作坊,盼以深厚此項工藝美感。

且以生活的層面觀察西方文化,反思自己以及對於臺灣能有什麼想法並執行,藝遊結束了,但持續透過時間來顯見。

過往學習的經歷為影像敘事表達,如劇本故事發想,構想影像視覺。開始認真學習手工藝是大學畢業後,在接觸刺繡前我頻感困頓,並不時反問自己,為何愈漸感受不到對影像敘事的熱度?透過生活累積,慢慢地明瞭是因為材質,「想說什麼故事、以什麼來說故事」。

我認同工藝之美在於其使用與代表當代文化之特性,也企圖持續追求極致的工藝技術,但未遺忘,影像敘事的力量,並將兩者結合。

此趟旅程給我的不只為技術,亦體悟到生命不長不短如這92天難得的旅程般,都一樣該真實的走著。走停間,很容易就開放感官去體驗時間的流動,亦容易的就體會活在當下,歐洲真是讓我這短暫停留的旅客,不用很費力,也能直接「看見、聽到」文化所傳承的整體氛圍,然後融入。

也透過長旅後的逐步消化,更加感受到臺灣是溫暖的家。以往透過媒體、論壇、電影、紀錄片等看世界,多少得知如加薩走廊、巴勒斯坦等地區,生存技法是需在動盪不安之局勢中無力的掙扎。當在臺灣時,我無法感受到,事件似乎是發生如冥王星般遙遠,出了家門,即使我未實際踏上那座星球,緊榮的國際大都市,竟會渲染著稀釋後的掙扎,我見到許多非法移民者(也許來自中東、東歐、非洲),她們會在地鐵蜿蜒的樓梯上找一角落安身,然後也許已經接受自己的身分,只能以乞討的方式存活,世界裡有部分的人是不願回家,與無法回家,以逃離家園的模式在異地生活,他們被視為入侵他人領域,像寄生蟲黏著,沒生產力沒消費力,生存在社會底層。

來到大都市,世界上的問題更加顯露的無可逃避,期望人類的文明可以逐步達到平衡,

期許自己持續關注此相關議題的行列,以非政治、武力的手法,慢慢地平衡改善我們共有的環境。

在法國,感受到人與土地之間的羈絆,珍惜對待生存的環境,突然讓我思考了臺灣人習以功利導向面對撫育自己的土地,我們這一代所做的傷害是下一代的人要去療育傷口,愛臺灣,也要愛惜這塊仰以為生的寶島。

藝遊裡的日常,藉由各國超商觀察當地人們的生活,其中倫敦讓我印象頗深,在倫敦停留時,採買最為便利,每日營業且時間長、頻繁的折扣以促進消費,尤其在長旅中對於時間與金錢是需要計較。與法國與比利時都會裡的超商比較,倫敦超商的保鮮類食品明顯量產大,多到不得不撿便宜,像是快過期的三明治、貝果、麵包等等,以及無限制提供免費塑膠袋,雖然折扣讓我節省飲食費,且論生活層面來說也比法國與比利時方便很多,但對於環境,我也滿心虛身為人類一角,因大量生產所造成的剩餘。

離開家,出去遊歷的一小段時光,體會臺灣絕對特別,他如同世界各國一樣有其文化、歷史,又因為臺灣人民普遍友善,包容性強的地方,優勢是不同形式的文化創作可被接受度高,只要提升質感,創作者容易與大眾互利共存(未必是商業行為上的"利"),缺點是臺灣人較少培養獨立思考與哲思的教育背景。但整體而言,我認為臺灣人具有讓人、生活與環境愈來愈好的本質。

92天的藝遊,與當地人、事、物以傳授為互動基礎,減低語言不通順而產生的隔閡,能以學質者的姿態,於文化相異的國度裡的大量吸收,一個地方的風貌,是時間累積而成的樣貌,再來就是不斷接續而來旅人給彼此的驚奇,用自己的眼光去品嚐一個地方,比一本旅遊書或小說背景入味。擁有此寶貴、豐沛的經驗與記憶,極為感謝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的支持。

顯示完整資訊
出國報告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