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桌二椅】四導聯演計畫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本次莎妹劇團「一桌二椅」計畫起始於創團導演魏瑛娟在1998年受邀參加香港進念二十面體創辦人榮念曾所發起的「中國旅程藝術節」,該活動集結電影、舞蹈、劇場、裝置工作者等跨界創作者,就中國旅程「一桌二椅」的創意命題,在極具中國舞台空間概念的限定下進行創作,促進兩岸三地華人藝術家的交流和對話。「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戲曲舞台的佈景配置,簡單的桌椅,透過高度抽象和寫意的方式,化繁為簡,衍變出各種象徵性的符號,界定表演的空間與環境,激發觀眾無盡想像。
莎妹劇團歲末聯演「一桌二椅X4」剝除繁複的舞台元素,回歸極簡的劇場條件,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和Baboo,四位駐團導演在一桌二椅的遊戲規則下,各自以不同主題和形式,切入表述,探問劇場本質。四位編導首度聯袂登台,並由莎妹創始團員Fa擔任四齣戲的串場演出,沒有同台較勁的意味,倒多了分歲末年終團聚的聯歡氣氛。
今年是前衛音樂家約翰凱吉(John Cage)一百歲冥誕,魏瑛娟的《沒事》(Happy Birthday John Cage)找來Cage的兩朵蘑菇計畫為Cage慶生,等待Cage來電,沒事瞎忙。魏瑛娟說,約翰凱吉生前是一名傳奇自學生菌學家,他以極大狂熱採集、研究、分類、食用各種蘑菇,不僅出版相關專書,在大學生物學系任教,還曾贏得義大利電視台蘑菇知識益智比賽大獎。關於蘑菇與音樂的關係,約翰凱吉深入探討,留下許多重要筆記。適逢他一百歲冥誕,許多關於蘑菇與音樂的論述再度被熱烈討論。魏瑛娟以音樂與蘑菇的關係切入發想,她強調,蘑菇並非如我們想像全然沈默,相反地,蘑菇飽含豐厚的音樂性。
王嘉明藉由《笑場》摸索演員在嚴肅與輕鬆、悲劇與鬧劇、哭與笑被語言界定之前的心理和生理狀態。王嘉明表示,偶爾在看戲或是排練過程會發生演員「笑場」。這一件行為,有時讓人很生氣,認為這演員太不專業;但有時會讓沉悶的排練或是演出,增添了活潑的生氣。在「笑場」的那一剎那,或說那一岔出去的瞬間,整個空間、人跟人的關係、演員自己的生理、心理等,到底發生了什麼化學變化?王嘉明說,深入探究,「笑場」不再只是一個帶有道德指責的劇場術語,而是一個關於劇場和人生的哲學命題。
徐堰鈴的《別》描繪人生中「不得不離開的情狀」。作品透過動作與音樂的共同發展,組合不同人物、故事和情境,承載了離別的畫面和狀態。作品的靈感與開始,是一次徐堰鈴和張曉雄,在阿姆斯特丹待機,要前往法國途中,曉雄無意中哼起的一首歌。表演者魏雋展和林祐如,利用不同人物故事的情境,展開與音樂共同發展的身體創作。作品將以舞蹈方式,訴說人們嚮往結合的情感,簡單的一桌二椅,卻承載了多少個人心最美麗的畫面和故事。徐堰鈴形容,好比人生旅途在冰雲風景,拾起一件落在路上的皮大衣。你注視許久。
Baboo的《檢場》以傳統回應傳統,論述革命與唱戲的關係。Baboo說,革命與登台唱戲一樣,都需要表演者的投入,也需要觀眾的回應;但革命的激情,是否讓人蒙蔽了辯證真假虛實的清醒雙眼,一如入戲太深的演員?他找來京劇武生戴立吾演出,延伸傳統戲曲中檢場人的功能,讓檢場人走入戲中,時而凝視劇中人演戲,旁白敘事,時而化身劇中角色,唱念做打,在出戲與入戲之間,夾敘夾演老戲《挑滑車》的段子。傳統戲曲的程式,於此被重新拆解組合。
莎妹與其說是一個劇團,倒更像一個玩在一起的「創作群體」(ensemble),導演、演員和設計者之間互相學習、影響,同時也支援對方,一起創作,輪番演出,不論是導戲、演戲,都有自己的風格——魏瑛娟的純粹,王嘉明的繁複,徐堰鈴的細膩,Baboo的美感,成為莎妹劇團在經營發展上重要的特色。導演、演員、設計團隊長期合作下來,自然有了默契。四位創作者,創作過程不互相討論,但創作質地卻氣味相投。一齣戲,往往不是有了劇本,導演、設計者再接手,而是由一則設計概念出發,再根據這概念發展其他元素。這樣的工作流程納入了更多劇場工作者的心血與創意,依舊有架構、有流程,倒接近近年國外流行的共同創作(devise)了。
一桌二椅在現今追求跨、多領域結合的劇場表演形式中,提出一個回歸初始的命題,在僅以「一桌二椅」的舞台配置上,導演如何透過各自的詮釋,並充分利用兩位演員的特性填滿劇場空間,是讓觀眾值得再三玩味的有趣之處。而本次「一桌二椅X4」的演出,對於近年來逐漸邁向中大型劇場演出的莎妹劇團而言,似乎是再次宣告那份源自於小劇場裡的叛逆精神,數十年仍不變的玩性。
- 旅程2000一桌二椅演出暨Video Circle裝置展(2000)